【第一军情】邓小平与百万大裁军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第一军情】邓小平与百万大裁军

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逝世,享年93岁。今天,第一军情刊发这篇文章,缅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第一军情编辑部

一个判断: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

是邓小平一个富有远见的判断,把人民军队导向了和平时期的建设航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冷战的阴霾还笼罩在人们头上,邓小平就敏锐地洞察到: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

“我们总的判断是: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力量,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他告诫全党全军,“这个判断,对我们非常重要”,“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能够安心地搞建设?不可能安心地搞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确定我们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

1985年3月4日,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3个月后的同一天,邓小平伸出的一个指头,再次惊动世界:中国军队减少员额100万。

以百万大裁军为标志,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从此结束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了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

国际社会感受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和平与发展,开拓精兵之路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气魄。它表明,继全党工作中心实行转移之后,这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开始了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也是从那一时期开始,三军统帅发出的号令久久响彻三军军营:在大局下行动!

开放军事设施、国防工业军转民、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仅1985年,就有100多个军用机场、码头开始军民合用,上万项军工技术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位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征战了几十年的革命家深知,和平与发展上升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谈到经济建设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国家安全应置于什么样的位置时,邓小平一语破的:“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他反复强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国防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离开这三化,就谈不上国防现代化;同样,这三化也离不开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三个现代化了?

和平与发展——透过纷繁复杂的世界风云,邓小平深刻洞悉的这一时代主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事实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思想,正是建立在对时代主题正确判断基础上的。

也正是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人民军队的各项建设和改革由此进入新的天地。

一个目标: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1981年3月,邓小平毅然决定,举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听取当时的总参谋部负责同志汇报时,邓小平叮嘱:我们好久没有打仗了,要搞合成军,天上、地上都要有,通过训练提高部队的实战水平。

当年秋,一场气吞山河的大演习在华北拉开帷幕。这是人民解放军按现代战争要求组织的一次诸军兵种合成军事演习,也是对邓小平1977年提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之后军队训练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检验。

演习结束,邓小平登上敞篷汽车检阅三军参演部队。就在那次讲话中,他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作出高度概括: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从百色起义开始,经历了人民军队成长壮大漫长历程的邓小平,对军队的革命化建设、尤其是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

1975年,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邓小平第一次对军队讲话开篇就说:“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1989年11月,邓小平离开军委主席岗位之际,向全军指战员提出的殷切期望,依然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他说:“我确信,我们的军队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把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是确保人民军队性质的关键。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1985年,由邓小平亲自主持的调整,使全军各大单位领导班子平均年龄由64.9岁下降到56.7岁。翌年12月25日,在会见参加军委扩大会议的军以上干部时,望着精简整编后进入领导层的一批年轻将领,邓小平由衷高兴:“看来,我们部队领导干部真是年轻了。”

作为一位放眼世界的战略家,邓小平始终把现代化建设放在我军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他多次强调,谋划军队建设全局,“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要解决现代化问题”。

邓小平深知,未来战场上的较量,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在他的关心下,100多所军队院校得以恢复,我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从未有过的快车道。

与革命化和现代化一样,正规化同样被邓小平置于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他强调,军队的现代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加强正规化建设;军队建设的所有领域、所有方面,都要建立制度,制定法规,纳入法制轨道。1981年9月,邓小平在审定检阅华北演习部队的讲话稿时,专门在原稿的“现代化”后面,加上了“正规化”三个字……

一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1978年5月13日,邓小平同总参谋部领导谈话时,曾形象地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1975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么庞大的指挥机构,指挥战争是要打败仗的。”

以“消肿”为突破口,邓小平大刀阔斧地裁减军队员额,由此推进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1980年至1981年,裁并了各级机关重叠机构,撤消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

1982年至1983年,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军建制;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

1985年,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

三次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兵员总额从1975年前高峰时的611万,减到1985年的300万。

如此大规模的裁军,会不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邓小平慨然作答:“即使战争要爆发,我们也要消肿。肿,就是表现我们指导战争的能力不高。”他反问道:“虚胖子能打仗?”

邓小平指出,我军过去“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现在改变了,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

人们注意到,在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与几次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海军舰载机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特种兵比例超过了步兵。

1987年,中央军委明确提出,部队训练要以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为中心。1988年,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

邓小平说过:“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他领导人民军队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无一不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提高战斗力。

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改革创新。进入新时代,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这,就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最好告慰!

(此稿写于2004年小平百年,略有改动。作者:黄国柱、贾永、曹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