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上午,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访问了艺术家徐冰位于北京的工作室,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期间,徐冰向施泰因迈尔展示《背后的故事》《英文方块字书法》《蚕》《凤凰》等作品,其中,《背后的故事》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正是诞生于德国。徐冰善于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化,而此次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与徐冰的交流或许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的某一个印记。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正在与艺术家徐冰交流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正在与艺术家徐冰交流
徐冰
徐冰与德国
徐冰主要在纽约和北京创作、生活,但他的艺术作品走过世界各地,其中不少作品的灵感取自德国。
1997年,徐冰创作了《遗失的文字》,其灵感来源于二战遗留下来的某个场景:位于柏林的亚洲艺术工厂。该工厂在20世纪初曾被用作德国共产党的地下印刷所和集会地点,二战期间又成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存留至今的历史痕迹,成为了这件作品的素材。
遗失的文字,柏林艺术工厂,1997
由于工厂内曾放置印刷机,那些特殊的地板引起了徐冰的注意。它们的形象被转印到纸上,效果像放大了的书页。徐冰用报纸大小的纸张拓印下地板痕迹,同时在旁边放置一台老式印刷机,里面装着被故意倒置的铅字版,由此印制出和地板痕迹相类似的图形。对于徐冰来说,历史就像一本复写本,不同“版本”的历史在其中相互堆叠,等待着被发现的那一天。这件作品与艺术家对“痕迹”的敏感及其个人的经验记忆有很大的关系。
遗失的文字,柏林艺术工厂,1997
《背后的故事》系列是徐冰从2004年以来持续进行的创作,这一作品最初始于德国。2004年,徐冰获得“可口可乐柏林奖”后受柏林美国研究院邀请,前往柏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并在访问结束后于德国国家东亚美术馆举办“徐冰回顾展”。《背后的故事1》灵感来自于柏林的历史、博物馆的历史和陈列品以及艺术家本人的文化历史。国家东亚美术馆始建于1906年,但在1945年间(二战期间),其90%的收藏品(5400件艺术作品)都被苏联红军转移到了前苏联。部分被转移的作品,如今藏于圣比德堡博物馆地下室。而留在原博物馆的,只有这些丢失的艺术品的照片。了解了这一背景后,徐冰决定做一件结合当地历史与个人文化背景的新作品,于是从馆藏档案里选了三件丢失古画的照片作为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再诠释。这三幅画包括戴进(1388-1462)的《松柏贺寿》画卷,一幅由狩野永徳(1543-1590)创作的山川风景画和一幅佚名画家创作的六扇屏风画。通过这件装置,徐冰希望让观众意识到在每件艺术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文化的往事。
背后的故事1,柏林东亚美术馆,2004 三幅遗失的画
背后的故事1,背面,2004,柏林东亚美术馆
《背后的故事》所呈现的画面,不是通过物质颜料的调配来模仿三维效果(光感、立体感等),而是通过对光的调配构成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艺术家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是通过一块切断空间的毛玻璃所记录的。这块毛玻璃的作用好比空气中光的切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光的绘画。
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
2009年,为了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在柏林墙的原址上创造了一排新的“墙”。 这些泡沫制成的墙砖被整齐地排成长列,矗立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俄罗斯和法国的总统、英国首相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来到现场。11月9日,在“自由节”庆典的活动上,前波兰前总统瓦莱萨推翻了第一块墙砖,剩下的所有墙砖如多米诺骨牌一般依次落倒,形成一道奇观。作为应邀创作墙砖的四位中国艺术家之一,徐冰选择用一块混凝土板来创作。他在混凝土板上用英文方块字刻下宋代诗人陆游的词《钗头凤》的德文译本。这首词描述了一对夫妻离散多年后再次相聚,以及割不断的相思之情,隐喻东德与西德无法阻隔的联系。徐冰设计的墙砖中唯一一块用混凝土制成的,所以它被放在了“多米诺骨牌”队列的最后。
柏林墙石碑照片
徐冰与德国柏林墙石碑,德国驻中国大使馆,北京,2009
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
1999年,徐冰由于“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亚瑟“天才奖”。2004年又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评委会主席奥奎在授奖辞中说:“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曾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路维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专业国际艺术展。
2004年徐冰柏林东亚艺术馆个展
在版画领域,徐冰是首位将“印痕”“复数性”“符号性”等概念引入中国、并将其作为当代版画的一个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的艺术家。在他看来,版画是和当代思想、或者说和人类的当代文明最有关系的一种画,它最核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复制性,版画因其可复制而更具当代性。徐冰对版画本质特性的思考转换为他的艺术观念,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创作方法,继而创作了《天书》《鬼打墙》等一系列相关作品。
天书,美国纽约PS1,1999
正如奥奎所说,徐冰善于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地书》是徐冰自2003年起持续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他以搜集来的公共标识为单位编纂了一本书,不管读者是何种文化背景或教育程度,只要他是卷入当代生活中的人,都可以释读。随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电脑中的ICON语言日益发展,这一项目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庞大,《地书》本身的符号系统也处于不断的更新与扩充过程之中。与徐冰30年前的“谁都读不懂”的《天书》相对应,《地书》则是“谁都可以读懂”,它表达了徐冰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
圣经地书(“马丁路德与先锋艺术”),2015,德国,威登堡,威登堡古监狱
2008年,徐冰开始创作《凤凰》,作品从城市建设中获取灵感和视角,制作材料取自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废料,不但呈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更表现了对城市建设者的尊重,材料的废物利用则体现了对环保议题的关注。这一作品最初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后来又来到美国马塞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与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并参加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2017年,《凤凰》在德国碧德尔斯多夫市的北部艺术区(NordArt)展出,获得“最高人气大奖”,从而被邀请参加下一年的NordArt国际艺术大展,延期至2018年。在不同的场所,《凤凰》被赋予新的涵义。
凤凰,美国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废料,发光二极管,2014年
凤凰,NordArt国际艺术大展,2018
“一个艺术家一生的工作是在制造属于自己闭合的圆,他过去和未来的作品虽然形式可能非常不一样,但是内在的方法一定是相关联,新旧作品之间是可以相互发现和互为注释的,”徐冰曾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道。徐冰拥有自己特定的思想与方法,但它们所蕴含和传递的信息始终伴随着世界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徐冰在东西方之间游走,这些作品承载着艺术家纵贯不同国家的活动轨迹。此次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对徐冰工作室的参观,也象征着两国之间的文化友谊与交流,正在沿着更深层次的方向进入。
(文中图片版权归于徐冰工作室)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