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络报道,我国运20空中加油机研制已达到重大里程碑,首架运20空中加油机于近日首飞成功,
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继美、俄(苏联)、欧(法国)之后第四个可以独立研制和生产大型空中加油机的国家。当前我国空军正在转型,该机的首飞也表明我国构建空军战略装备已再次获得重大技术成果,而且以运20飞机为平台研制下一代大型特种飞机平台的序幕已经拉开。
当然,由运20改来的加油机未来可能命名为“运油20”,语意表达十分充分。。。
网传运20翼尖处的加油吊舱。
长期以来我军使用的轰油-6飞机,其加油能力较弱,轰油-6自身最大载油量仅35~37吨,除去自用的燃料,最大可供燃料仅有20吨左右,只能为内油量较小的歼8、歼10加油,功能单一,作战半径也很有限,这与国外由大型客机改装而来的加油机相比差距相当明显。
我们以A330 MRTT加油机为例,A330MRTT以A330-200为基础改装而来,最大载油量111吨,在1850千米(1000海里)半径下在站时间4小时的情况下可以输出50吨燃油,如果同样半径下在站时间只需要2个小时的话,可输出的燃油多达68吨;而且该机在执行加油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装载45吨货物或超过300名人员。
可见,由大型客机改装来的加油机确实具有超强的能力。但是,与大家的想像不同,加油机并不是其机舱内满满装的都是油而装不了别的东西。如果查看它们客机本身的数据,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客机本身具有这样强的装载能力,并不需要对机体结构进行幅度改装,需要改装的只有加装必要的空中加油设备如软硬管加油设备和相应的控制设备,其机体的结构无需进行大量改动。
还是以A330MRTT为例,其基础型A330-200的内油量已经达到109吨,最大业载也有49吨,载客超过300人,这些指标是可以同时达到的——因为客机要满载乘客飞行10000千米以上,而且要留出备降的空间且不能空中加油,这意味着客机此时必须具备满内油起飞的能力,才能满足航空公司的需求。所以当A330-200改装为A330MRTT时,基本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内油箱,机身舱室也根本不必占用,只用本身的燃油系统就可以装载110吨左右的燃料,所以它才可以满载燃油的同时,利用原有舱室装载货物和人员。
其他由客机改装来的加油机也差不多。KC-135由波音367-80发展而来,与波音707是同一个原型机,而波音707的内油量已达9万升,可装燃油70多吨,因此KC-135载油90吨也不必占用太多的原有机身空间。KC-46也差不多,其从波音767-200LRF机身改装而来,而767本身内油量就有70吨以上,因此也不需要加装太大的附加燃料箱而占用机舱。载油量最大的KC-10,其基本型DC-10-30本身载油量就达13.7万升,也是有100吨以上,因此它的附加燃料箱装油60余吨,使其最大装油可达160吨。当然,这个额外可装载约60吨油的燃料箱并不大,其机身还是有较大的舱室空间来执行一定的人员和货物运输任务。而且客机本身就考虑经济性的指标,飞行起来比较省油,无形中也增加了可外送的燃料量。
再看看俄系由军用运输机改装来的加油机系列,俄罗斯伊尔-78系列由伊尔-76改装,伊尔-76本身的内油量有88吨。基本型伊尔-78在货舱中安装了两个可拆卸油箱,可输送的燃油85吨,在拆除附加油箱时可以执行货运任务,称为伊尔-78T。改进型伊尔-78M是一款专用加油机,安装有三个永久机身油箱,最大载油量达138吨,其中可输送的燃料105吨,但该机为安装永久油箱而拆除了飞机的货运设备,没有货物运输能力。伊尔-78MP则在伊尔-78M的基础上重新选择了可拆卸机身油箱,因此也可执行货运任务,是一款多用途的加油机,但货运任务和加油任务不能同时进行。中国空军也装备了数架伊尔-78MP。
伊尔-76虽然内油也不算少,但由于本身耗油量比较大,因此伊尔-78系列均装有永久的或可拆卸的机身附加油箱,这必将影响加油机的多用途能力。
伊尔-78M的机舱内燃料箱。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一下“运油20”。目前我们还没有运20的内油数据,我们假设它与伊尔-76相当,按内油85吨算,在安装附加油箱时,其载油可以达到伊尔-78M的130吨级。
但是对于运油20来说,如果未来没有换装省油的大涵道比发动机的话,其飞机本身油耗是很大的,而且军用运输机本来就没有把燃油经济性放到首位,因此说军用运输机不适合改装加油机是有道理的,其自身耗油量太大了,以至于加装较多的附加油箱来保证外输油量。相比之下,客机无需附加油箱或无需太大的附加油箱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性能,还可以完成除加油之外的更多任务。
这样看来,中国未来最适合改装的飞机应该是中俄联合研制的CR929,该机与A330体量相当,内油量应该也相近,很适合改装多用途加油机。相信俄罗斯也是看到这一点,认为伊尔-78M与客机机体改装的加油机还是有差距,因此也是愿意参与这个项目的一个因素。
虽然CR929的客机版将采用很多西方设备,但对于中俄自身能力来说,尽管很难造出附合西方民用认证标准的设备,但如果用于军用则是足够的,最大的问题只是没有推力350千牛级的发动机而已,而中俄双方都在推进各自的宽体机发动机项目,除了必须要在这个技术不能落后以外,相信也有改为军用飞机平台的因素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