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气动原理的限制,直升机相对于固定翼战机的飞行速度慢、高度低、机动性差,是近程防空导弹的理想目标。而近程防空导弹价格低廉,携带和使用都非常方便。随着现代近防导弹的导引头技术不断升级,直升机所面临的安全风险相当巨大。
只要是有温度的物体,就在主动向外辐射红外线。通过分辨不同物体辐射红外线的规律来识别目标。固体和气体红外辐射光谱范围并不相同,固体的辐射光谱几乎覆盖整个红外波段,气体则根据状态不同只辐射特定光谱。而且红外线在传播过程中也很容易被空气所吸收,只有特定波长的红外线能较轻易地穿透大气而不被吸收:
如图所示,只有波长在0.76∼2.5μm,3∼5μm,8∼14μm波长的红外线穿透大气,因此对于红外制导和红外隐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波段上。
对于直升机而言,红外特征最明显的地方是发动机喷出的废气喷流和被加热的尾喷口。其中尾喷流的红外特征主要集中在3~5μm波段、尾喷口等机体热部件的红外特征主要集中在0.76∼2.5μm波段。
红外镜头下的直升机影像
直升机红外抑制器在国外应用的很早。针对早期的红外导弹的性能特点,初代红外抑制器主要针对发动机喷口等高温部件使用弯曲混合管进行遮蔽。系统引入的冷空气少,效果不佳。
随着红外导弹性能的提升,第二代红外抑制器开始对发动机排气进行降温处理。主要是利用发动机排气喷流吸入周围冷空气进入混流室进行冷却降温,主要手段是在发动机废气喷口处加装各式各样的混流和遮蔽结构。第二代红外抑制技术应用广泛,设计结构也多种多样。黑鹰、阿帕奇、海豚、虎式、美洲豹等直升机都有采用。
更先进的红外抑制器则是将发动机废气混合结构和融入直升机机体内部,形成一体化的结构。利用机体本身较大的空间优势灵活布置冷气吸入和废气排放口,在遮蔽发动机喷口的同时大幅增加冷空气的混合比例和混合时间,达到降低排气温度的目的。是未来发动机红外抑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今天中航发布的这个直升机红外抑制系统是什么样式并未公开,但是我相信很快就会以实机装配的形式亮相。到时候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