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留学生的大唐奇遇记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新罗留学生的大唐奇遇记

null

十二岁那年,新罗小正太崔致远被父亲送上商船,航线的那头,是唐朝。

临行前,父亲对崔致远下了死命令:“如果你十年还没有中进士,那就不要说是我儿子,我也不会认你这个儿子。”

唐代官学规定的学习年限为九年,没有延期毕业一说,加上往来的时日,大致就是十年,如果崔致远届时一无所成,只能灰溜溜回国。

几近残酷的离别,还有对未来的未知,想必让少年崔致远压力巨大。唐王朝每年招收的新罗留学生,基本保持在个位数,机会殊为难得,崔致远没有退路,他战战兢兢记着父亲的话,漂洋过海,然后一路向西,走向完全陌生的长安城。

这年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大唐帝国沐浴在最后一抹夕照之中。高大帅气的懿宗皇帝对政务很不上心,他喜好音乐,经常带着多达500人的皇家乐团到处游乐,据说他的扈从人员有十万之巨。除此之外,懿宗皇帝还是一位宠女狂魔,女儿同昌公主出嫁时,懿宗将整个宫里的珍玩作为陪嫁,连装东西的箕筐都编以金缕,并赐钱五百万缗,这差不多是朝廷半年的财政收入,可以给在京文武官员发上十余年的工资。

皇帝无节制的消费带来了短暂的、也是最后的繁荣,而崔致远的际遇与此密切相关,盛世余晖之下,王朝应有的体面一点都不会少,他如愿以偿,进入帝国最高学府国子监,接受系统的学院式教育,唐王朝提供免费食宿,或许还有一定数目的奖学金,保证学生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

功夫没有白费,几年之后,崔致远已经能写一手骈四俪六的漂亮文章,近体诗也作得中规中矩,逆向分析他留下来的文字,不难看出官方教材《文选》的深厚影响。

国子监中埋头苦读的崔致远,大概没工夫关注时事,国子监学生理应参加一些朝廷庆典,比如懿宗晚年饱受病痛袭扰,展开过一场规模浩大的“迎佛骨”典礼,“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连绵不绝。”崔致远就在皇城只隔着一条大街的务本坊上课,大概也参加了观礼,由此领略了王朝的荒诞和富庶。

这么大规模的活动,花钱当然不在少数,可惜天命已经不愿意在李唐王朝过多流连,懿宗很快死去,后来编撰史书的人们毫不客气地补了一刀:

佛骨才入于应门,龙輴已泣于苍野,报应无必,斯其验欤。

话说得很含蓄,言下之意,以懿宗皇帝的所作所为,佛祖也未必会保佑。

十二岁的僖宗继承了皇位,也继承了父皇昏庸骄奢的行事风格。小皇帝只爱玩乐,对国情和国际形势一无所知,他应当不会知道,国子监里有一位来自新罗的留学生,正在刻苦学习,以期中举。

凭借过硬的功底,崔致远在僖宗朝第一次国考中顺利过关,成为“宾贡进士”。

算起来,这位来自新罗贵族家庭的少年,只花了六年时间,就取得了很多人梦寐终身的功名,超额完成了父亲交代的任务。他没有风光回国,而是选择在唐朝任职,几年之后,委任状下来,崔致远被任命为溧水县尉,正式进入仕途。

一个来自新罗的留学生,没有任何背景,考中进士之后直接委任为地方官员,唐朝这种操作,在今天看来有点匪夷所思,苦读诗书多年的崔致远由此来到长江流域的溧水,成为主管缉盗和税收的基层官员。

很难想象他是如何适应这份工作的,身在异国他乡,崔致远一定很无聊,无聊到写下了一篇名为《双女坟记》的传奇,讲述与两位女鬼的一夜情缘,传奇在当时有社交的功用,崔致远此举并非毫无意义,他的才气得到一些名士的认可,尽管这时候,唐朝已经机会孕育更伟大的诗人了。

就在崔致远任县尉这段时间,私盐贩子出身的王仙芝和助手黄巢一起,以“均平天补”为口号,拉起了反旗,纵横江淮河汉间,精准地摧毁了唐王朝的免疫系统。以往敢于和朝廷对着干的河朔诸镇,要么被打垮,要么保存实力躲在一边,崔致远能在这样的乱世保住命来,只能说是运气,假如当初他没被安排到溧水,而是去了战乱区域,很有可能就成了刀下之鬼。

乾符五年,崔致远结束了县尉任期,马上就发现自己处于无处可去的尴尬境地。回京城任官资历不够,返回新罗恐怕连路费都凑不齐,而且战乱频仍,鬼知道会有什么遭遇。

窘急之下,崔致远向淮南节度使高骈投出了简历。

高骈是位奇人,他出身渤海高氏,世代将门,祖父以军功封爵南平郡王,凭借这份背景,高骈本来就可以活得很滋润,年少的高骈继承家学,精研兵法,诗也写得很出众,还擅长交际,这样的文武全才,在唐代都不多见。

掌握皇家嫡系部队神策军的宦官很赏识高骈,将他提拔到了神策军都虞候的位置,接下来高骈屡建奇功,西平党项,南征交趾,西南败南诏,打遍了唐朝半壁江山,无一败绩,一点都没辜负祖上的盛名。

为了对付王仙芝、黄巢,有丰富作战和管理经验的高骈被调任扬州,负责守卫帝国最为关键的财赋重地。五十多岁的高骈大多时间都在边疆地区打拼,深知任人唯才的道理,他很快将二十出头的崔致远纳入麾下,作为秘书使用。

唐末的政府公文,仍然使用规范的骈文,四平八稳,堂堂正正,要对偶有对偶,要典故有典故,按说这种文体使用了一千多年,早就烂大街了,一代文宗韩愈就嫌弃骈文太陈腐,改用散文体写作,因此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可光韩愈抵制没用,官场有官场规矩,该怎么用还是怎么用。

崔致远自东土新罗而来,进的又是国子监,接受了系统的骈文训练,基本功扎实,他对骈文可没有什么抵触心理,在高骈指导下,很快写出了《檄黄巢书》,全国范围发布,深受好评。

一炮打响之后,崔致远就在高骈帐下待了下来,看得出高骈对他颇为赏识,连一些私人书信也交给他处理,包括给其他朝廷要员送礼的清单和函件,都由崔致远来拟定,有意思的是,崔把这些公文都当成作品,打包存了起来。崔甚至记录了自己送给高骈的礼单,其中包括一味现代著名的药材:高丽参。

在高骈关照下,崔致远有了正式职务:都统巡官。他的散官阶为八品承务郎,还挂了侍御史内供奉的头衔,这意味着崔是吃皇粮的国家经制之官,如果他想在官僚系统中进一步发展,不是没有奔头。

崔致远在高骈身边一待就是四五年,从他留下的大量公文资料来看,工作量很不小,“累计万余篇”。他亲眼见证了高骈的蜕变:作为最有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重臣,高骈居功自傲,加上与朝廷工作思路不一致,渐渐喜好装神弄鬼, 崔致远还得帮高骈写斋戒的祭文。

时局剧变之下,朝廷指挥失度,藩镇各怀鬼胎,黄巢最终攻破长安,“内府烧成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唐僖宗卷起行李铺盖逃到了蜀中。在这期间,高骈镇守淮南,大概“客观上起到了牵制黄巢兵力的作用”,舍此之外,高骈一无所成,活生生把安邦定国的机会给丢掉了,因此惹来了一大堆讥评。

中和四年,黄巢被唐军诛杀,局势稍定,崔致远的堂弟崔栖远前来淮南,带来家书,崔致远即向高骈递交了辞呈,并且拿到了一个“奉国书使”的头衔,拿着大唐的国书返回新罗。高骈对这位下属还算不错,送了一笔丰厚的路费,又补发了一个月工资,就连崔栖远都额外拿到了一笔赏金。

二十九岁的崔致远就此返国,终身未能再回大唐,他将在唐期间所作诗文汇集成篇,以《桂苑笔耕集》命名,留存至今。

崔致远归国三年后,高骈被部将所杀。

再往后二十年,唐朝亡于黄巢原部将朱温之手。

听到这些消息之后,崔致远作何感想,不得而知,这个小正太,当初千里迢迢到了长安,认真读书,中举,做官,当幕僚,再到归国,一转眼,就是十六年。

那可是人生最美好的十六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