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坑杀是古代战争中最为残酷的处置战俘方式。最广为人知的坑杀,当属战国时长平之战中,秦军坑杀了40万赵军战俘。对此,有人从技术层面提出了疑问,把40万人活埋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战俘们都干瞪着眼被埋而不反抗吗?
首先要说的是,坑杀可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把一堆人推进坑里活埋,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不合理,坑杀的规模越大越不可能。坑杀主要还是屠杀。当然这种屠杀也是要讲方式方法的。我们试从一些坑杀记载中推断可能的真相。
真相一:执行坑杀的一方兵力占绝对优势
坑杀是一种快速解决敌方有生力量的方式。执行这种策略,一则是对敌国制造恐怖气氛,一则是减少后勤负担,毕竟大量俘虏也要消耗粮草。坑杀的现象隋唐之前居多,特别是五胡乱华这一阶段,由于诸胡族与汉人互相仇杀,种族灭绝式的屠杀屡见于史籍。胡族军队攻下敌之一城一地,只要兴之所至,便会肆意屠杀降兵或平民。但是细观五胡时代的坑杀记录便会发现一个规律,彼时坑人,绝大多数在一万左右,多不过三万。而同时期诸胡的军队,则多在十万左右。
以后赵开国君主石勒为例。石勒麾下兵力约十万人,他攻略常山郡(今河北正定)时,归降他的军民人等多达数万,此战未见坑杀记录。他又攻黎阳、白马一带(今河南浚县、滑县),破城后,坑杀男妇三千余人。是后再攻广宗、清河诸郡(今河北东南部与山东西北交界处),降者九万余口,未见坑杀。不久,他与刘聪合攻河内(今河南沁阳),晋军残兵降者万余,石勒残忍地全部坑杀。
以上诸郡都是从晋朝手中夺来,攻略的过程大致无二,但石勒却选择性地坑杀降人,足见兵力对比是决定坑与不坑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例,大概可证明兵力对比之于处置战俘的重要作用。公元537年,东西魏爆发沙苑之战,西魏以1万人击败东魏20万人,俘虏东魏军达7万人。这7万人都是东魏百战之精英,如果全放回去无异于一场仗白打了,但又不敢全数带回西魏,彼时关中正在爆发饥荒, 7万俘虏回去肯定会把西魏吃垮。似乎就剩坑杀的一条路。可是怎么杀?1万人击败20万人不难,但要杀死数倍于己的敌兵,这无异于纵火自噬。西魏统帅反复权衡,只敢留下2万降卒,其余悉数缴械后放归。
真相二:坑杀之前先要杀伤
关于长平之战,由于古籍资料的缺失,我们只知道赵国数十万俘虏后在战后遭到惨烈的屠杀,但秦军究竟是怎么以等倍兵力坑杀赵军的呢?幸好考古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考察,在1995年对长平之战遗址中找到了相关直接证据。这些证据表明,大量赵军战俘是在死亡后才被埋的。
▲长平之战降军的尸骨坑
首先,要说明的是,赵军俘虏被害之前,大概率被解除了武装。高平市永录村一号尸骨坑中出土的文物,包括箭镞、刀币、带钩、陶盆等,没有发现刀、矛、戟等实物或配件。当然永录村的尸骨坑已遭破坏,或有可能文物已遗失一部分。据考古人员随访,永录村民经常在田地中发现古老的箭镞等物件,推断或已遭文物贩子搜罗过。但从文物价值来看,战国刀币应当远远高于武器,而武器一件未见,可以推断当时的赵军手中已是寸铁全无。
▲1号坑发现的钱币和生活用品
其次,赵军俘虏落坑前许多遭到武器杀伤。考古人员发现,尸骨坑中未经破坏和扰乱的60具遗骸,近半数头骨与躯体分离,这显然应是死亡在前,埋葬在后。还有14具头部有钝器、刃器、石块等造成的创伤痕迹,其中至少7具个体的创伤是致命的(例如鼻根处有较大裂痕,足以使颅腔破裂;以及颅骨顶部被削去一部分),应排除在活埋死亡之外。
最后,也有一部分是真活埋的。有的遗骸,双手掌骨叠压在腹部后,呈不自然的扭曲状,可以解释为,要么是生前骨骼异常,要么是被反绑着埋掉。赵军士卒大多是健壮的成年人,骨骼异常不大可能,也就是说,这些可怜的战俘被埋前已丧失了肢体活动的自由。
▲一号尸骨坑
而从一些细节还可判断出,秦军屠杀赵军俘虏似乎很匆忙。1号尸骨坑中发现的刀币和陶盆皆是生活物资。秦军大概还没有进行系统的俘虏登记和物资收缴工作,便匆匆做出了坑 杀的决策。大量赵军俘虏或许还能够保有自己的财物或器具,在等待秦军下一步的处置措施。毕竟如此巨量的俘虏,在人们一般认识中是不会全部处决的。也唯其匆忙,才使赵军俘虏无从应对,仓促之间来不及抵抗,在群体失序的慌乱中,被秦军大量杀伤。
真相三:人数太多的坑杀,应当是分批次进行
隋朝建立过程中,也发生过一次惨绝人寰的坑杀事件。此事发生在公元580年,北周境内爆发了反对杨坚执政的战乱,战乱分别发生在邺城、成都和郧州三个地方,故称三方之乱。杨坚的军队平定邺城尉迟迥乱军后,下达了坑杀战俘的命令。据《周书·韦孝宽传》载,乱军余众悉数被坑杀于邺城游豫园外。尉迟迥军队数量多达20万,战争中损耗的只数万人,被坑杀者至少在10万以上。
▲邺城遗址
这场坑杀由于太过残忍,《周书》《隋书》细节极少。但《周书·尉迟迥传》有一个细节也可说明一定问题,“余众,月余,皆斩之”。前后对比,尉迟迥军战俘之死,与长平之战差不多,也是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先杀死或重伤后再行掩埋。
但如果是分批押出,那被俘的10余万人眼睁睁看着同伴被处死,在长达一个月的漫长时间中,为什么不进行抵抗或逃亡?毕竟10余万人聚在一起,就算是赤手空拳,力量也不可小视。尉迟军的军官也有足够的时间去组织和串联,为什么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抵抗了呢?
正史中找不到任何资料,倒是一部佛教界的寺院历史,无意中保留了杨坚这段丧心病狂的屠杀史料。成书于唐朝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作者是唐朝僧人道宣),记录了邺城一座伽蓝寺的建造历史。建寺的原因,正是当年屠杀尉迟迥叛军过于残忍,引起了当地人民的不安。隋文帝为了安抚人心,假惺惺地下诏说当年罪责止于尉迟迥本人,过多地屠杀俘虏真是不该。
▲杨坚下令坑杀俘虏的疑似地点,今河北临漳县境漳河
这段史料中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其云:“拥俘虏将百万人,总集寺北游豫园中,明旦斩决。围墙有孔,出者纵之,至晓便断,犹有六十万人,并于漳河岸斩之……”。百万、六十万云云都是虚指,重要的是游豫园、围墙、出者纵之等。可以大致推断出,俘虏是被扣留在游豫园中,高大的围墙断绝了他们的出路,这使得乱兵冲突无法实现,只能无奈地被杨坚军队控制着。而能时时逃出的围墙孔,以及守军看似松散的看押,又巧妙地卸去了大部分俘虏拼死抵抗的决心。等到他们意识到只有死路一条时,俘虏日渐减少的人数和所处之逼仄环境,又使他们失去了最后的主动性,故而酿成最后惨烈的大坑杀。
总之,坑杀是一件相当需要组织度和管理水平的恐怖手段。当然,对于胜利者来说,如果连屠杀这个事情都做不好,当初怎么打赢的对手?对于被坑杀者来说,当初手头有兵器都打不过,难道还指望手无寸铁时,面对坑杀还能翻盘?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