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遇真宫原貌。
顶升后的效果图。
朱江 文/图
8月15日至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武当山遇真宫顶升工程进行连续5天的现场直播。
张三丰是中国道教史和武术史上的神奇人物。600年前的明朝,明成祖朱棣为张三丰在武当山建造遇真宫,并塑像祀奉,派官员洒扫。 600年后,南水北调湖北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遇真宫可能被库水淹没,国家文物局决定将其原地整体顶升15米。
明成祖访仙不成建宫观
史料中记载中,明洪武初年,张三丰来到武当山黄土城附近开设会馆教授徒弟。他演创的武当拳,最终成为中华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
后来,张三丰离开武当山,不知去向。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都曾下诏遣使求访张三丰。明成祖亲自下令建造了遇真宫(1412-1417),院落错落有致,环境幽雅。由前至后有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庑、龙虎殿、真仙殿等古建筑。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
明朝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明英宗御敕张三丰造像一组,其冶铸质地、雕塑艺术及工艺之精尖与金殿内真武组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属明代艺术精品,是武当山存留的国宝级文物。
坐北朝南的遇真宫,辉煌时共有二百余间殿宇道房。清末,这座蕴含美丽传说的宫殿,东、西两宫轰然坍塌。1935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百余间华屋被淤土埋没,变成一片平地,只留下山门内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专为接待各方挂单道士和客人,道人称它为“前宫”。至今,崇台遗址仍埋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唯有赭红色的宫墙依旧矗立。广场东西对称而立的石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是东西两宫的大门。龙虎殿内空落落的真仙殿等了六百多年,始终没有等到仙人的造访。
抗战时充当儿童保育会避难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避免大批落难儿童遭受日本的奴化教育,由爱国人士沈钧儒、郭沫若发起在武汉组成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全国各地收留难童。 1938年,“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由武汉撤迁至均县(今丹江口市)草店武当山遇真宫。宋庆龄的秘书罗叔章出任湖北均县第一保育院院长。均县保育院设在群山环抱的道观遇真宫里,距离鄂西北第五战区腹地老河口大约70里处的草店,极为偏僻。由于偏僻荒凉,这座道观躲过了日本飞机的一次次轰炸。
保育院在遇真宫办了将近大半年,收留孤儿近500人,并成立了“草店儿童剧团”、“草店妇女抗日救亡促进会”等团体,通过开展文艺活动,宣传抗日救国。一直到1939年4月15日春,罗叔章才奉命和老师们率500名学生离开均县,沿汉水南下,22日到宜昌,历经艰辛,于5月2日到达重庆,更名为直属第一保育院。
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1月19日晚,遇真宫古建筑群突发大火,主殿化为灰烬。不幸之中的万幸是,早在1990年,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良皋教授带领一批师生,对遇真宫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测绘,留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图表和数据。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遇真宫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遇真宫西宫进行整体发掘,出土了铜铸镏金真武神像、明代金砖、筒瓦、板瓦、沟滴、石艺术构件等。通过考古发现,遇真宫西宫建筑规模庞大,遗迹丰富,遗迹之间的关系复杂,早期为明初至明末用青石材料修建和扩建的有布局规整、等级严格、用料讲究、开阔的富丽堂皇的明皇家道观,晚期为清至民国年间不断修葺的以青砖为主的材料修建的杂乱无章、随意改建、毫无法度、建材简化的普通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