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台湾民歌40年 在怀旧中传承
陈绮贞
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组合
潘越云
齐豫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孟迷
40年前,歌者杨弦在台北中山堂发起了“现代民歌之夜”,以此拉开中国台湾地区现代民歌运动的序幕,脱胎于此的李宗盛、罗大佑、齐豫、潘越云等音乐人及其开创的台湾新流行音乐日渐风靡华语乐坛。
40年后,一场名为“民歌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的演唱会在台湾多城上演,勾起了几代人的乡愁。终于在今年11月19日,“台湾民歌40周年”演唱会将作为“2016第14届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的主推项目,在深圳湾体育馆“春茧”开唱。
记者从昨天的新闻发布会获悉,老一辈如齐豫、潘越云、李建复、胡德夫、万芳,新生代如陈绮贞、韦礼安等近30位台湾民歌音乐人将共同登台。其中,“民歌之母”陶晓清、《龙的传人》原唱李建复以及“南方二重唱”现身发布会,以歌声与故事带人重温台湾民歌的美好时代。
●陶晓清的“台湾民歌客厅”
说起台湾民歌,深受港台流行文化浸润的全球华人,其实都不陌生。《兰花草》、《外婆的澎湖湾》、《橄榄树》、《龙的传人》……至今每一首都朗朗上口。
但其实在“民歌运动”之初,台湾也有自己的流行音乐,但除了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就是软媚浮华的“老上海”,年轻人只能求诸英文流行摇滚音乐来寻找共鸣。直到1975年,民歌从当时西洋音乐主导的氛围中走出,像是闹了一场“革命”。
被誉为“台湾民歌之母”的陶晓清,当年在其主持的广播节目《热门音乐》中大胆开辟了“中西民歌”时段,介绍由台湾青年学子自发创作的实验性歌曲,获得始料未及的热烈反响。随后她家的客厅也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民歌客厅”,杨弦、吴楚楚、胡德夫、韩正浩、苏来和之后的李宗盛、蔡琴等一大批巨星,都在这里谈理想,搞创作。
他们在“民歌客厅”里留下不少故事。刚刚成名的罗大佑在公众场合永远是穿一身黑、戴一副黑色蛤蟆镜,到了陶晓清家里却戴起了普通的近视眼镜;蔡琴在陶家总能显示自己讲笑话的本事,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但她性子比较急,讲话很直,陶晓清总是用自己的好脾气为她和别的音乐人沟通搭起桥梁;李宗盛当时还是个学生,考试没考好就会带着成绩单来找大家诉苦……
“仔细回想,很多事情都是在我家的这个客厅发生的。”陶晓清说,因为自家客厅很大,于是铺上了榻榻米,大家可以很随意席地而坐,一起吃饭、交流、切磋关于音乐和生活的想法,“如果说我真的为台湾民谣做了些什么,那就是在最初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开阔的空间,让各式各样的可能在这里发生。”
●脱胎于民歌的流行音乐
民歌运动仅仅5年之后,便有了偃旗息鼓的势头。1981年,蔡琴、苏来和李建复联合推出《天水乐集》专辑,成为现代民歌时代的绝唱。在商业文化、传媒产业、西方潮流和世界一体化的共谋下,台湾乐坛进入了现代流行音乐时代。
作为民歌运动曾经的一员,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似乎也要“革”民歌的命。“罗大佑和民歌的关系很特别,他听民歌的时候并不满意,觉得节奏不够,所以就搞摇滚了。”陶晓清说。但他的音乐中仍然存留与民歌一脉相承的东西,比如他改编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又比如他最著名的摇滚歌曲《鹿港小镇》都是在诉说乡愁。
比罗大佑更加接近民歌的是李宗盛,无论是早年的《爱的代价》还是后期《给自己的歌》、《山丘》等,都完美融合了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
“民歌运动”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但“民歌精神”中强调的原创性以及对歌词文学性的偏爱依旧作用于当今华语乐坛;当年民歌时代种下的种子开出的花,新一代创作人试图用新的语言去延续这脉血液。
譬如在2008年,罗大佑、胡德夫、林生祥、陈珊妮等共同以台湾诗人吴晟的诗歌为蓝本创作了专辑《甜蜜的负荷》;流行乐团苏打绿曾改编台湾女诗人夏宇的《背着你跳舞》和《Fusion Kitsch》;甚至是蛋堡等饶舌歌手的嘻哈音乐中也透露着台湾的独特气质。
值得一提是,三十年来,风靡大陆的原创民谣也受到过台湾民歌的熏陶与启发。从成方圆翻唱《童年》到高晓松和老狼一辈人的校园民谣,再到如今的宋冬野和马頔等音乐人的风靡,无不“混”过台湾民歌的血脉。
●不只是怀旧,否则也太悲哀
“民歌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不仅是一场经典演唱会,还是一场触动心灵的音乐往事, 更是一场三个多小时的青春“回忆杀”。
本次深圳演唱会将在陶晓清的主持下进行。吴楚楚、李建复、殷正洋、胡德夫、包美圣、叶佳修、王海玲、王梦麟、赵树海、木吉他合唱团、南方二重唱、金智娟、万方、齐豫、潘越云、陈明韶、陈绮贞、韦礼安、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等民歌手将齐齐登台,知名作家、主持人马世芳也会参与本次演出。虽然阵容比台北场缩减了一些,但制作人表示,演出曲目将有90%以上都一样。
舞美方面也将延续去年台北场的“四面舞台”大制作,并别出心裁地将舞台设计为向四个角落延伸的吉他舞台——四个吉他琴身组成超大舞台,琴头与琴颈则是民歌手们踏上舞台的步道,如此设计概念让全场视线无死角;舞台半空中还有怀旧的民歌西餐厅灯箱,四个大投影幕和歌词滚动,让现场观众可以毫无压力地全场大合唱。
南方二重唱表示,台湾民歌每一次十年聚首,总会发现老一辈音乐人一个个离去,因此会特别珍惜每一次因为音乐的重逢。虽然打着“怀旧”的招牌,但陶晓清认为,如果仅仅只是怀旧那也太悲哀了,所以“民歌40年”除了演唱会,还通过展览、纪录片、歌唱比赛等方式,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梳理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
“在怀旧中传承是很重要的,每一次十年聚首我们都会找最年轻最受欢迎的音乐人来,比如这一次的韦礼安和陈绮贞。”陶晓清说。传承的方式有很多种,无论是对老歌进行重新编曲还是原创全新的作品,只要作品中继承了民歌最初的精神,就是一种传承。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