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划”龙 后生点睛
资讯
资讯 > 正文

龙眼“划”龙 后生点睛

原标题:龙眼“划”龙 后生点睛

点睛。

来自珠三角各地的龙舟齐聚顺德勒流龙眼村。

顺德勒流龙眼村昨举行“龙眼点睛”民俗活动 “抬龙主力”九成是年轻人

昨天是农历五月初三,也是顺德勒流举行有600多年历史的“龙眼点睛”的日子。一大早,来自番禺、南海、中山、江门、顺德等珠三角各地超过一百条龙舟,沿着古水路,一路划艇,来到勒流龙眼村,之后依序周游龙眼村一圈,抵达目的地太尉庙,抬起龙舟头龙舟尾上岸,接受主持人的蘸金朱笔,完成神圣而又热闹的“点睛”仪式。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民俗活动,正焕发着越来越大的魅力,在一百多条龙舟中,绝大多数都是20多岁的年轻一代担当“抬龙主力”,现场的民俗专家和老龙舟人看到后大感欣慰:“珠三角龙舟文化后继有人,越来越红火!”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曾毅 通讯员张杰、梁国光

现场

百条龙舟齐聚龙眼村

龙眼村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五月初三日,各乡龙舟云集龙眼,龙船靠岸,龙头上岸,埠头鞭炮齐响”,可谓是对珠三角各地龙舟抵达龙眼太尉庙前埠头,头三分钟的生动描写。

但这仅仅是“点睛”开端,龙舟手卸下龙头、龙尾、龙牌“三龙套”后,众人抬起簇拥进入太尉庙,并置拜帖,村中德高望重老者,手执朱砂笔,开始“画龙点睛”,口中还喃喃有言:“点龙头,风调雨顺;点龙尾,国泰民安!”点睛后还点龙颈、龙牌等,再塞龙眼入龙口,村民带子携女抚摸龙头龙须,祈求永顺安宁。

旁立“庙祝公”向客人递送欢迎帖,上书“光临”二字,左下角刻印庙名。同时,递送上米酒一对、鲜果数对、龙耳一把。客人则回以生果数对及回帖一份。

随后,客人接取“龙符”。“龙符”也称“龙船符”,折为三角,内书吉祥话语。据说,佩戴此物,具有镇惊妙用。“点睛”完毕,龙头从殿内左侧门进,之后,从右侧门出大路,俗称“行大运”。

点睛后,船手登舟,绕龙眼村河道一周,接受民众递送的礼物与祝福。点睛期间,常是水龙、旱龙并进,在村民与围观游客的注视下,分外热闹。

创新

龙舟文化“更有味”

延续600多年的“龙眼点睛”,今年又有全新的时代气息。记者了解到,勒流的“龙眼点睛”被列入广东省非遗文化,今年有了全新的“龙眼点睛”标识,“龙图腾,水乡情”手绘龙眼旅游地图创意设计大赛、“画龙点睛”主题文化衫制作等创新亮点。

最喜人的变化还是今年前来点睛的各地龙舟,几乎全是清一色“年轻担当”。记者在龙眼村了解到,数年前来龙眼的珠三角“龙舟大队”中,四五十岁以上的男士占了近一半,更有部分村落,整个龙舟20多人,全是“50岁老兵”。近两年,这种情况大为改善,今年更是创下纪录,9成以上的龙舟手为青壮年,记者采访来自番禺、中山与顺德的三支龙舟队,清一色都是20到30岁的男青年,很多还是“时尚青年”,手腕佩戴智能装备,但抬起龙舟龙尾去点睛,一点也不含糊。

龙眼村的老龙舟人梁先生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年轻人越来越多,今年更是年轻人担当主力,看见后非常欣慰!”

发展

已成珠三角旅游热点

此外,今年的“点睛仪式”已成为珠三角新的旅游热点项目,记者在现场初步统计,光来自中山、广州等地的旅游大巴,就接近10辆。

龙眼村为了迎接游客到来,也进行了一番精心准备,有不少水乡人家挂上了“好客龙眼,淳朴乡情”飘旗,旅客看到这个标识,可以直接进入村民家“串门、拉家常”。而在活动结束后,龙眼村还组织了千人“龙船饭宴”。

一位来自广州的旅客陈阿姨告诉记者,“龙眼点睛很有意思,很热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龙舟也会‘塞船’,因为现场龙舟实在太多了。”

文化解读:

龙舟文化起源之一是古战争?

“龙眼点睛”不同于龙舟竞赛,这个活动的仪式感十分强,而且还有清晰的历史记载传承,因此也吸引了国内外不少龙舟文化学者前来观摩。国内研究龙舟文化的著名学者胡建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做其中一个课题,“中国龙舟文化起源于战争”,其中的关键素材就来源于龙眼。

胡建告诉记者,龙眼点睛起源于明天顺年间,关键点是村内的“太尉庙”,这是纪念西汉大臣周勃的古民俗,周勃诛灭吕后,迎立文帝,创下中国古文明史的一个盛世。民间相传,周勃为点睛主神,在太尉庙点睛,就是指引正道,寄托民众天和人畅、国泰民安的夙愿。“太尉是周勃的官职,他来点睛,当然有古战争的意思。”胡建说道,“而且我以前来过龙眼很多次,之前来龙眼的龙舟手,都是古代士兵的打扮,而且还挂‘帅’旗,有战鼓,所以我认为这就证明中国龙舟文化,起源之一是古战争。”

不管龙舟文化是否起源战争,现场的专家都一致认为,珠三角龙舟文化有现代积极意义,“一鼓作气、团结协作、勇往直前”,这是龙舟文化带来的正面积极精神,非常值得传承发扬。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