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存古彝文 他抄了两年书
资讯
资讯 > 正文

为存古彝文 他抄了两年书

王留德誊抄的一本古籍

王留德誊抄的一本古籍

本报讯 在彝文古籍征集中,由于一些收藏者不愿出让“传家宝”,六盘水档案局的王留德只好借来手抄后转存。两年下来,他已抄了厚厚的两大本彝文,折合汉字30多万字。

据介绍,2006年彝文古籍被列为国家重点档案进行收集后,六盘水市档案局在民间展开了大量的征(收)集工作。“保守估计六盘水民间彝文古籍有五六千件,但到目前为此,我们只征收到四百件。”该局干部王留德说,征集难的原因,主要是彝文古籍都是彝族同胞的“传家宝”,保存者大都不愿意拿出来;即使有的愿意拿,也只能是借,而且还得通过族人同意。

大学时,王留德所学的专业是彝文古籍整理。如今他在档案局已经工作了24年,深知抢救彝文古籍的重要性。王留德说,他们在征集时有两种方式:一是愿意赠送的,档案局就代为保管、收藏,提供者随时可到档案局阅看;不愿意赠送的,就借来复印。甚至不排除花钱买的可能,但作为“传家宝”,几乎不会有人卖。

2009年初,王留德在六枝特区箐口乡麻窝村,发现一张姓村民收藏有一本记录彝族同胞生产生活等全面风俗习惯的彝文古籍,但对方却不愿意献给档案局保存。“书已经很陈旧了,如果再保管不善,有可能完全腐烂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就会至此消失,那多可惜啊!”王留德说,在不能出钱买、对方也不赠送的情况下,他突然想到了誊抄。

说服这位姓彝族同胞之后,王留德给他打了一张借条,将古籍接回,开始誊抄。此后的时间里,王留德只要一有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就会埋头苦抄。

“一开始我们也想到过复印,但那种必须是全文字的。厚重一点的古籍,都是图文并茂,而且图有多种颜色,一旦复印,就失去了本真。”王留德说。花了一年多时间,王留德将这本古籍抄完,“算下来将近20万个汉字,最难的就是绘图。”他说。

2010年,王留德又在六枝特区中寨乡发现一本古籍,他同样花了一年多时间,誊抄了十多万字,存进了档案柜。

“抄的目的,就是想把文化留存下来,保存住社会记忆。”王留德说,民间许多收藏的村民因保管不善,这些古籍普遍腐蚀较为严重,如果不抄下来,将面临消失。

王留德还有一个担忧。他说,目前许多上了年纪的彝族同胞虽然藏有彝文,但他们的年轻一代已经不会读了,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本报记者 高松)

最“无损”的复制

在复印不可行之后,王留德曾考虑过用照像和扫描等高科技手段来“复制”。但贵州大学、省民委古籍办和贵州省图书馆专家告知,由于原件的年代久远,纸张十分脆弱,扫描时会产生高温,这对纸张损害较大,会致原件的寿命大大缩短,这是对古籍和保存者的不负责;此外,这种古籍都是用专用绵纸记录,长54.8厘米、宽33.2厘米,复印和扫描难度都较大;再者,照像再打印的话,只能在普通的书用纸张上进行,耐久性差,保存年限极短。“用数码技术仿真的话,一册100页的古籍需要花五六十万元,于单位和个人都承担不起。”王留德说,所以他选择了用同等大小的绵纸来手抄,这样保存几百年没有问题。

责任编辑:zj3210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