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闺蜜的美食哲学
资讯
资讯 > 正文

“奶茶”闺蜜的美食哲学

原标题:“奶茶”闺蜜的美食哲学

曾巧娟正在冲泡咖啡。(曾巧娟供图)

曾巧娟正在冲泡咖啡。(曾巧娟供图)

“网红”美食家

曾巧娟的咖啡馆曾在3年前一夜走红,这源自一条热门微博。2012年10月,台湾艺人刘若英在个人微博上,分享了闺蜜“为了理想,背井离乡去了漳州开启梦想咖啡馆”的创业故事。这条微博后来被转发超过万次。曾巧娟是“奶茶”刘若英的闺蜜,在明星效应下,曾巧娟和她的咖啡馆,成了漳州“网红”。最多的时候,每天客流量超过200人。

在这之前,因向往更自由的生活,曾巧娟从企业离职,在台北经营了12年的美容生意。她的丈夫王景弘是一家保险公司的骨干。2008年,王景弘被派驻到福建,负责闽南地区的业务开拓,并与漳州结下不解之缘。

但曾巧娟不希望这样的生活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台湾夫妻两岸分隔,丈夫成了ATM机,双方鲜有感情交流,失去了家庭的感觉。”于是,夫妻俩决定一起创业。2012年,曾巧娟夫妇先后辞去高薪厚职,在漳州开起一家名叫“啡莱儿”的咖啡馆。这个店名取自英语“fly”的谐音。夫妻俩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美食体验分享给漳州食客。

曾巧娟是一个美食达人。“她总是发明好多简单而又美味的料理,然后教我。”在微博中,刘若英如此描述曾巧娟。

事实上,曾巧娟从小就对烹饪情有独钟,更视英国名厨杰尼·奥利弗为偶像。“他常常有神来之手,看到当季时鲜食材,便能信手拈来,呈现在餐桌上。”曾巧娟曾专门赴英国体验奥利弗的餐厅,受到偶像的影响,她也形成了一套“不时不食”的美食哲学。她说:“尊重自然时令,原生态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

引入台湾元素

相比起美国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快速咖啡文化,曾巧娟更青睐欧洲精致、有人情味的咖啡馆。因此,曾巧娟的咖啡馆,随处可见欧洲元素,那都是夫妻俩在旅行中收集来的珍贵物件。

最初的半年,刘若英的微博让“啡莱儿”客流不断。明星效应褪去后,曾巧娟开始花更多时间思考,如何引入台湾美食文化。

在“啡莱儿”,入职满3年的员工能获得到台湾旅游的机会,但他们是带着任务去的。“台湾咖啡文化起步早,我要他们将台湾的咖啡馆走透透,并提交至少5份考察报告。”不仅如此,曾巧娟每个月都要回一次台湾,搜罗岛内特色食材,并大包小包地扛回漳州。

因此,咖啡馆的菜单上,随处可见台湾元素。产自日月潭的“台茶18号”,是缅甸阿萨姆红茶与台湾野生山茶杂交而生的品种,茶汤带有肉桂及薄荷香,被誉为代表台湾红茶的“台湾香”;来自南投的特制梅子,经台湾红茶酿制,风味独特,既可作为冰沙原料,也可用于搭配咖啡;让刘若英念念不忘的台湾松饼,则是店里的主打甜品,是曾巧娟用自制松饼粉结合闽南麻糍,并配以冰淇淋制成的,台味浓郁。

台湾元素不仅仅体现在菜品中。不久前,在岛内爆发的食安事件,让曾巧娟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在“啡莱儿”,食用油只允许被使用一次。但用过的食用油如何处理呢?曾巧娟想到了台湾知名环保组织慈济。“他们擅长将回收的废物进行再利用,近年来,通过利用厨余垃圾制成的手工皂、酵素等在岛内很流行。”为此,曾巧娟特意学习了手工皂的制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店里,分享给顾客。

拒绝“少女心”

曾巧娟的咖啡店刚刚走红时,不少人慕名而来,希望加盟开连锁店。但他们大部分是心怀咖啡馆情结的文艺小青年,曾巧娟并未接受抛来的“橄榄枝”。

“不少文青开店,只是空有小情怀,没有认真考虑过咖啡馆要如何经营。”曾巧娟的自我定位是,“没有少女心”的咖啡馆老板。在她看来,咖啡馆不应该只是“小确幸”心理的避风港,她更希望用企业家精神来经营咖啡馆,“充分考虑并照顾到本土消费者的习惯与需求,让咖啡馆更加接地气”。

因此,在“啡莱儿”,处处可以看到在地化改造的痕迹。“刚开始,我们不经营主食,但发现一到饭点,客流量就少了。”曾巧娟决定走多元化的经营路线,她说,“大陆的咖啡人口虽然与日俱增,但消费强度依然有限,若光经营咖啡,不一定能撑得下去。”

从此,“啡莱儿”里多了主食。为了避免外来菜品水土不服,曾巧娟还对菜品的口感做了本土化调整。比如意大利面,欧洲人习惯有嚼劲的口感,但闽南人喜欢煮得越烂越好。

有所变通,但更要有所坚持。曾巧娟一直推崇自然农法,坚持使用纯天然的食材。但最初,漳州食客并不适应。“市面上的冰沙习惯用果酱,果味浓郁,但我们坚持使用鲜果,不少客人却感到太淡了,不适应。”不过,令曾巧娟欣慰的是,在她的培育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了她的美食哲学,并与她成为朋友。

如今,“啡莱儿”里充满了曾巧娟所向往的人情味。“忙不过来的时候,不少老主顾,会主动帮我们跑堂端盘子,他们喜欢这里,甚至会把快递包裹直接寄到店里。”曾巧娟开心地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