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精神戒毒模式”侧记
资讯
资讯 > 正文

海南“精神戒毒模式”侧记

“通过家庭回访、当面座谈、函件调查、电话调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同时配合尿检等科学检测手段对“精神戒毒中心”1—5期、351名解除戒毒受教人员开展戒毒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戒断率达33.76%,其中第3期出所三年以上的戒断率达44.47%。” 海口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主任张文秀在6月25日海南省司法厅精神戒毒成果汇报会上发布。

“我们秉持一个理念:人是可以教好的,毒瘾是可以戒掉的;我们坚定一个信念:家庭多一个孝子,社会上就少一个浪子。我们的教育方法就是要从他们最缺失、最需要的地方着手,要在他们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给力。”海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省戒毒管理局局长高富强告诉记者。

2005年,海南省司法厅以亲情孝道为切入,以道德教育为主体,以心理矫治为手段,以后续帮教为延续,成立精神戒毒科研攻关小组,建立了“精神戒毒救助中心”,坚持利用7年时间开展了“精神戒毒”的实践探索和尝试。

“精神戒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了“精神戒毒救助中心”试点单位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

序的唤醒

“仁、义、行、礼、智、信”六大板块赫然墙上,《跪羊图》、《百孝篇》、《论语》里的经典诗句随处可见,碧绿的草坪、宽阔的篮球场、儒雅的环境……让人很难将这里与高墙大院相联系。

这里是精神戒毒救助中心,也是海南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出入所大队。强制隔离戒毒学员入所的前三个月和出所的后三个月都将在这里授受“精神戒毒模式教育”。

记者在精神戒毒中心办公室看到,这里担任专职教师的6名民警均是获得国家心理咨询资质,并都是文化底蕴深厚、擅长从事传统文化教学;负责日常管理的均为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民警。这里的学员没有劳动生产任务。每名学员从入所那天起,他们手里就会多上一本《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小册子,上面详细记载了所规队纪,与每日所学课程:晨读、出操,上传统文化课和心理团队辅导,个别问题学员还要接受个体心理咨询……

善的教育

走进“精神戒毒救助中心”教研室,可用“步步为景、处处是诗”来形容。墙上是圣贤大师孔子行教像,台上老师谆谆教导,台下学员书声朗朗,更奠定了这里浓浓的书香氛围。

孙某是“六进宫”学员,31岁的年龄,吸毒和戒毒时间竟长达17年之久,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戒毒所里度过,在外面最长一次仅有8—10个月。为了筹措毒资,他常常偷父母的钱,与父母绊嘴是经常的事,有时还与父母发生了身体冲突。他第一次来精神戒毒中心戒毒,当记者问:“来这里有什么不一样”时,他恭恭敬敬地站起身来说:“以前我脑子里想的只有自己,讲的都是粗话、脏话,做事不管不顾、我行我素,现在我会想到父母和别人了!以前,我不知道什么叫孝,总跟父母对着干,经常把父母气个半死,现在我知道怎样孝顺了!”当记者问,怎样才叫“孝顺”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孙某滔滔不绝地背起《弟子规》,最后他告诉记者说:孝顺,就是从听父母的话,顺父母的意开始,想想过去,真是太对不起父母了。

旁边一位马姓学员告诉记者,他来这里收获最大,他现在可以说是家里的“家教通”了!马某原是一个体批发商老板,先是赌博、后是吸毒,花光了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还经常与父母、妻子吵架,对孩子从来不闻不问。家人都对他放弃了。“来到这里以后,我感到以前真是白活了,许多道理要是早点知道就好了。不过,现在也不晚,我现在经常给父母和家人写信,告诉大人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孝敬长辈,怎样做人做事!”

中心教师李艳彬告诉记者,这里实行课堂化教学,《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名强制隔离戒毒学员的必修课,目的就是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员进行“开蒙教育”,打开他们的“心结”,利用“善”的教育去触动他们的善心、善念和善行。

心的交流

在白色的沙盘上,戒毒学员马明亮(化名)将五个模具人物依次排开,指着中间一个最矮、最小的模具告诉眼前的海燕老师说:“这个就是我……”

海燕笑着问:“为什么偏偏那个最矮、最小、最不起眼小人儿是自己?”马明亮不解地挠了挠头,盯着那个小人物说不出话来。

“你是不是想挣脱什么、证明什么,却总是觉得力量不够,对吗?”海燕老师问。马明亮低垂的眼睛突然抬了起来,望着老师点了点头。“这说明你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海燕老师耐心地给他做起了心理辅导。

经过30多分钟的个体咨询辅导后,海燕笑着说:“明亮,现在我们把这个今天的自己放到一边,重新去挑选一个模具做明天的自己,好吗?”马明亮站起身,在众多的模具中挑了一个高大的铜色人像取代了原先那个模具小人。

“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样选择吗?”海燕老师问。“我想做一个善良、恭敬、上进的人!”马明亮说。

……这是发生在“问心坊”里的一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民警陈海燕告诉记者:“许多戒毒学员由于性格、知识、语言等原因,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其实他们内心很痛苦,很想做个让大家认可的人,但是他们有苦难言,又找不到方法。通过摆这些模具,老师帮助他们分析引导,帮他们找到了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解压之后,他们的心理就会变得健康、阳光、快乐和自信起来!”

在“精神戒毒中心”,教师们为了能够使戒毒学员找到适合自己表达内心世界的方法,设置了名称别致、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想法设法走进学员的心里。比如他们采取“一人一案”的方式为每一名学员建立了心理档案,详细地记录了从入所到出所全部的心理治疗情况,存放心理档案的地方就叫“存心坊”;“靜心坊”是用来禅坐静修的地方,还有“教心坊”、“量心坊”、“疗心坊”等等。

爱的延伸

“振起,你最近干什么呢?有没有碰那东西(毒品)?学厨师了!好好干!过些日子老师去看你,记得常给老师打电话哟……”听起来好像是至亲挚交在交流,你很难相信这是中心民警鲍惠萍老师在与解除戒毒受教人员毛振起(化名)打电话。

为了巩固“精神戒毒”成果,8年来,中心老师始终坚持“家访制”。在“教心坊”里,记者看到一本厚厚的“学员通讯录”,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一名在这里毕业的戒毒人员的名字、家庭住址、家庭成员以及学员父母、妻子、儿女、所在地派出所、司法所的电话号码。在结果一栏上记录着“娶媳妇了”、“生孩子了”、“养了五头牛”、“香蕉园丰收了”等一些令人欣慰的语言,当然也有“无业”、“失业”和“复吸”等负性的词汇。

“我们每年都召开一至二次精神戒毒救助中心座谈会,邀请解除戒毒受教人员以及他们的亲属、当地司法局(所)领导、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参加,了解解除戒毒受教人员回归社会的生活、情感、就业、家庭等情况,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省戒毒管理局戒毒管理处负责人陈旭告诉记者。2007年座谈会上,定安县黄竹镇的解除戒毒受教人员符详(化名)提出在出所自主就业时,遇到工商行政管理收费的问题。与会的部门领导立即找出海南省关于落实刑释解教安置政策规定,复印给他拿到当地工商管理部门,顺利地解决了免收费用的问题。2006年,精神戒毒救助中心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为解除戒毒受教人员搭建了交流平台。

“出中心不是目的,关键是不要再回来!几年来,我们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不断创新戒毒人员服务管理方式。”省戒毒管理局副巡视员崔永福告诉记者。为吸纳社会热心人士、戒毒志愿者、戒毒人员及其家属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戒毒工作,省劳教局(戒毒局)正在指导筹建“戒毒志愿者励志援助会”。2012年6月20日,70余名解除戒毒受教人员及其家属闻讯自发赶来,齐聚一堂,大家在一起共叙出所后的生活的感悟和成家立业的艰辛与快乐,相互鼓励保持戒毒操守,增进信心与交流,并共同审议通过了《海南省戒毒志愿者章程(草案)》,目前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注册。

查看作者近期的新闻作品:逄金霞 

法制时报网络版刊登的本报记者文章、图片著作权属本报社及本报记者所有,未经本报记者同意,任何媒体及个人不得网摘、报摘等,违者视为侵权,将追究法律责任。经同意转摘,要按法律规定付酬等。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