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龙岗
资讯
资讯 > 正文

黄世钊

编者按

“扎根在深圳,安居在龙岗”,龙岗区文明办联合深圳晚报主办的“家在龙岗”征文活动圆满结束。征文共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0篇。本报从今天开始开辟专栏,连续刊出10篇获奖作品,请广大读者关注。

放在5年前,龙岗,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采访的目的地,来去匆匆。而现在,龙岗,就是我生命中的第二故乡,我对它,心怀大爱。

2005年盛夏的一天,人民日报华南分社深圳记者站。碰头会上,站长对我说,龙岗的新闻采访工作就交给你了。当时听到这句话,一时间我愣了。龙岗,对我来说,不仅仅代表着地理上的距离,更代表着心理的距离。关外,落后,混乱,无序……一些词组不时在脑中涌现。

两年的挂点龙岗采访工作,每次从市内坐车到龙岗,都要倒一次车。遇到不堵车还好,一堵车,基本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就浪费在路上了。犹记得有一次,从报社坐公交到龙岗采访,早上9点出的门,结果一路堵车,到了龙岗差不多已经是12点了。到了采访单位,我只能非常认真地解释确实是遇到堵车,以免让人以为我这个记者找准点来混饭吃了。好在采访单位的人非常理解,还开玩笑说,龙岗什么时候不堵车,除非大运后。其时,深圳已经申办大运成功,龙岗人民正处于一种干事的激情中。我于是非常期待大运的到来,希望龙岗大变样,更希望解决交通梗塞问题。我那段时间的报道,也更多地集中于龙岗大运工作上。

在两年的采访工作中,我看到龙岗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龙岗人民的热情。龙岗,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一个令人激动的地方。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说,龙岗,虽然没有市区的繁华,但也没有市区的喧嚣,更加不会为找个停车位而忙得团团转。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机缘巧合,我结束了十几年的记者生涯,到龙岗的一个单位上班。从此再也不用每天市区、龙岗两头跑,生活和工作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2007年,在来到新单位的第一年,我结婚了;2008年,我的儿子在龙岗出生了;2011年,我担任大运会飞碟项目的新闻服务经理,带领着我的队伍,起早摸黑,滚打摸爬,晒得像非洲人。而此时的龙岗,城市变得焕然一新;龙翔大道直逼深南大道,深惠路拓展,再也不会出现塞车现象,大运主场馆——水晶馆,令每一个看过它的人赞叹不已;而布满整座城市的绿意,更是让人时刻徜徉在春天里。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爱人暑假带着儿子去做平安志愿者,儿子年纪小,帮不了什么,但嘴巴甜,叔叔阿姨叫得欢。

对一座城市的热爱,不在于城市给予什么,而是自己有没有融入这座城市。我很高兴,我们一家人都由衷地热爱着龙岗,并愿意为它付出和奉献。

有家在龙岗,有爱在心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