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无法抚平历史的伤痕
资讯
资讯 > 正文

足球,无法抚平历史的伤痕

▲奥斯维辛集中营死难者的鞋子堆积如山。

▲集中营铁门上极为讽刺的标语:“劳动使人自由”。

▲集中营铁门上极为讽刺的标语:“劳动使人自由”。

?死难者照片墙。

?死难者照片墙。

▲囚犯被处决时面对的死亡墙。

▲囚犯被处决时面对的死亡墙。

?不到一平米的砖头囚室。囚犯在劳动了一整天后,晚上要在这里站到天亮,而且一个囚室要挤上四五个人。

?不到一平米的砖头囚室。囚犯在劳动了一整天后,晚上要在这里站到天亮,而且一个囚室要挤上四五个人。

▼被饿死者的雕塑。

▼被饿死者的雕塑。

▲毒气室,无数集中营的囚徒都在这里被杀害。

▲毒气室,无数集中营的囚徒都在这里被杀害。

跨版文图均由晶报特派记者 邹振民 发自波兰克拉科夫

欧洲杯期间的奥斯维辛比平常热闹不少。波兰盛夏的午后,记者来到奥斯维辛,不为别的,只为亲眼看看这个“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向在这里逝去的数百万死难者默哀致敬。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已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以上这段文字是美国记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58年8月写就的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其中一段。这篇文章曾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从“集中营”

到“博物馆”

从克拉科夫坐公车前往奥斯维辛,需要两个小时。在克拉科夫火车站旁边的公交车总站,记者遇见了几个爱尔兰球迷,他们的目的地也是奥斯维辛,用其中一人的话说,“我们一直想去那儿看看。”

公车驶进奥斯维辛1号集中营的停车场,已是下午一点半。午后的阳光特别猛烈,气温高达35摄氏度。树荫下有不少人在纳凉,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售票大厅里挤满了等待进场的参观者。

导游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波兰人,英文虽然带着口音,但还算清晰流畅,一头金色的短发打理得很精细。在她的指引下,记者和其他参观者们开始了这段旅程。

虽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原址,但现在这里并不叫“集中营”,而是叫“museum”——1947年波兰国会立法把集中营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博物馆,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统治期间犯下恶名昭彰罪行的历史见证。

“劳动使人自由”

“在布热金卡,本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依然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一段文字。您也许对布热金卡并不那么熟悉,但它与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纳粹德国“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正如亚伯拉罕所描述的一样,奥斯维辛的这个午后阳光灿烂,甚至有点闷热。看着一栋栋红砖砌成的多层楼房,记者有些不愿相信这里是数百万死难者的墓地。

进入集中营,要通过一道铁门。导游指着铁门上的一行德国文字说,“这行字用英文翻译过来,意思是‘劳动使人自由’。”多么讽刺的一句话——在那个可怕的年代,无数囚徒每天都要从这个标语下走过,走向无休止的劳动,甚至走向死亡,唯一无法走向的,却是自由。

头发、鞋子和毒气室

众人穿过铁门,望向面前的两排红砖房,显得有些熙熙攘攘,但随后导游语调沉重的讲解和一路上的物件和场景,让人群很快安静下来。

其中一个房间里放着一个巨大的玻璃展览柜,昏黄的灯光下,大家看到了堆积如山的鞋子——这些都是属于死难者的,有男人的,有女人的,有小孩的……他们在被处决前,都被迫脱下自己的衣服鞋袜,赤身裸体地走向生命的终点。不少参观者先是对眼前的景象感到惊愕,接着便将视线移开,不忍再看。

另一个房间里堆积的东西更令人不由自主地发抖——那是同样堆成了小山的头发。“大家看到的这些头发一共有两吨,都是女人们的头发……”导游介绍说,纳粹德国将女人们的长发剪下来,编织成地毯。有位参观者举起了相机试图将眼前这一可怕的景象记录下来,但导游制止了他,“请尊重她们!其它地方都可以拍照,唯独这个房间不行。”

接着又来到另一个玻璃窗前,里头堆满了用过的铁罐——用来毒害犹太人的毒气罐,在随后看到的毒气室里,这些罐子成了杀人的工具。1942年后,被运送到这里来的犹太人几乎不做停留,下了车就被带到毒气室,告诉他们是洗澡、消毒,屋子里挤满了人,他们都光着身子,在他们发现这里并不是淋浴间后,便开始出现了骚乱。当屋顶上的小铁盖被打开,有人从上面扔下氢氰酸毒晶体时,人们开始发疯地往门口拥。然而德国质量的大门他们无法打开,毒气起作用了,有的人开始使劲地抓头发,甚至抓瞎了自己的眼睛,许多人开始出现大小便失禁……不用多长时间,大门开了,营中的犯人开始清理毒气室里的死尸,然后将他们抬进隔壁的焚尸炉内火化……

在这些死难者之前,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经历了这样的惨剧,无一生还。

老太太的眼泪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走过一条长廊,两边的墙上,数以千计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们——这是死难者们的照片。导游让我们注意看一下每张照片下面标注的时间,“绝大多数人在这里待了几个月后就被残害致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饿死的,有一些人是因各种疾病死去,还有一些是被处决的……”照片里的人有的表情痛苦,有的双眼圆睁,有的神情木然,有的甚至面带微笑,显然他们并不知道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是死亡。

在关押囚徒的地下室里,气氛尤为压抑。由于空间狭小,参观者只能排着队一个个往里面走,人比较多,队伍行进的速度很快,来不及驻足观看,但即便只是浮光掠影地瞟一眼,也足够令人心生酸楚。在一个不到一平米的砖头砌成的空间前,导游告诉参观者,“很多人在劳动了一天之后,还不能躺下来休息,四五个人一组,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站到天亮,然后又是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劳动……”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一位修女的陪同下,拄着拐杖跟着队伍走完了全程,她不停地在胸前划着十字,口中念念有词,时不时还掏出手帕擦拭一下眼泪。

在华沙,在波兹南,在格但斯克,在弗罗茨瓦夫,甚至在克拉科夫,欧洲杯的喧嚣随处可见,但在奥斯维辛,真没有什么新闻,有的只是数百万死难者的魂灵,和络绎不绝前来吊唁他们的有心人。

□相关链接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英文名称: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曾在此杀害上百万犹太人,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这里既见证了法西斯的残酷暴行,也记载了人类度尽劫波后的坚韧与希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