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影止于阿巴斯 阿巴斯随风而逝
1997年,第5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下了双黄蛋:阿巴斯(右)《樱桃的滋味》和今村昌平(左)《鳗鱼》一起领奖。
1993年,阿巴斯和黑泽明(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40年6月22日-2016年7月4日)。
《随风而逝》剧照。
《樱桃的滋味》剧照。
法国当地时间7月4日,享誉全球的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因胃肠癌在巴黎的一家医院辞世,享年76岁。作为当代公认的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作品包括《樱桃的滋味》《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原样复制》《特写》等影片,并曾于1997年凭借《樱桃的滋味》收获金棕榈奖,此后更再次获得金棕榈奖的提名。法国著名导演戈达尔曾说,电影自格里菲斯始,自阿巴斯止。在去世前,阿巴斯曾多次到中国,并计划拍摄影片《杭州之恋》及其他关于中国的电影。他离世的消息传出后,包括中国导演贾樟柯在内的多国电影人都表示了哀悼。
巴黎去世
《杭州之恋》制片人原计划5月初来中国拍片
据报道,阿巴斯是今年3月被诊断出患有胃肠癌的,并在随后多次接受手术,但不成功,上周前往法国巴黎治疗,延至前晚逝世。他的遗体将运回伊朗安葬。
阿巴斯去世前,曾四次来中国准备其遗作《杭州之恋》,该片制片人王平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坦言,自己听到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十分震惊,同时也十分悲伤,“刚刚跟他的助理通了视频电话,他哭得不行,后来电话都没法说下去。”王平说,自己对这个消息简直不敢相信,因为阿巴斯身体一向健康,即使查出了胃肠癌,态度也很乐观:“我总以为他能挺过去的。元旦的时候我们还视频聊天,特别高兴地互相祝新年快乐,他早就定了4月底到中国来准备,5月初开始拍《杭州之恋》。但4月份他在伊朗就住院动手术了,外媒也没什么报道,他当时康复得比较好。5月5日他还给我写了一封信,说非常遗憾我们这个项目推迟了,说他想尽快康复起来,让我们的电影拍完。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电影项目合作。后来我们也经常问候他,他没有微信,我估计上个月病情恶化,他才去巴黎的。原来他在巴黎住了很长时间。”王平还透露,阿巴斯在病中也坚持工作,“他是一个热爱电影的工作狂,一分钟都不想浪费,知道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就希望能尽量多拍一些电影。”
《一次别离》导演他为其他人铺好了道路
阿巴斯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电影人都表达了自己的哀思。曾凭《一次别离》获2012年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表示自己“非常悲伤,震惊不已”,“他不仅是一位电影人,他还是现代的一位神秘人物,他的电影和他的私人生活都是如此。他为其他人铺好了道路,影响了很多人。不仅是电影世界失去了一位伟人,整个世界都失去了一位伟人。”
另一位知名伊朗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作品《坎大哈》)也表达了哀悼:“是阿巴斯为伊朗电影赢得了如今的国际信誉。但不幸的是他的电影在伊朗国内不多见。他改变了世界电影,为其注入了新鲜活力和人性关怀,与好莱坞的粗糙形成了鲜明对比。”
泽维尔·多兰则引用了阿巴斯《樱桃的滋味》中的台词:“‘你想要放弃这一切么?你想要放弃这樱桃的滋味么?’永别了,基亚罗斯塔米。”
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也在微博晒出与阿巴斯的合照,并配文:“走好,阿巴斯!”
从影历程
捧出影后,领过终身成就奖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伊朗伊斯兰革命(1979年)后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电影人,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影坛最声名卓著的导演。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朗人在西方世界还只有负面形象时,是他的电影展现了一张人性的和艺术的面庞。
阿巴斯毕业于德黑兰大学造型艺术系,主攻绘画。在其事业初期,他以绘画、制图和书籍插图为生,并以设计电影中字幕等商业项目而进入电影工业。他在青幼年智力发展机构(K“″″″)设立了电影部门,在此一大批高质量的伊朗电影制作了出来。他运营了这一部门长达5年,与此同时他也制作了自己的处女作《面包与小巷》(1970)。在这个非盈利性机构里为孩子们制作教育性质的影片塑形了他最初通向电影的道路。在为Kanun工作的20年中,阿巴斯拍摄了大量电影,包括他的长片处女作《报告》。直到他于1987年完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后,他才开始在伊朗国外受到注目。据说,当年黑泽明看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后说:“我真希望这是我导演的电影。语言无法描述我对基亚罗斯塔米作品的感受。”
1990年,阿巴斯拍出了名作《特写》,描述一个男人冒充电影制作人,之后遭到警察逮捕及审判的故事。英国电影学院将《特写》名列史上50大经典电影第42位。1997年,阿巴斯以《樱桃的滋味》夺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这部影片涉及道德、自杀行为合法性及同情等议题,让阿巴斯登上了导演生涯的荣耀巅峰。两年后,他的《让风带着我起飞》又斩获了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次年,阿巴斯在美国旧金山电影节领取了黑泽明终身成就奖,他则将奖项献给伊朗演员Behrouz Vossoughi,以表彰其贡献。
近年,阿巴斯仍在不断探索,2010年的《合法副本》将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送上戛纳影后的宝座。随后又在日本拍摄了《如沐爱河》,影片全部起用日本演员。令人遗憾的是,阿巴斯原计划在中国拍摄的《杭州之恋》成了他的未竟之作。
中国情缘
除了《杭州之恋》,还计划拍中国清洁工
谈到如何邀请到阿巴斯来中国拍片,王平回忆,2014年初他们通过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邀请阿巴斯来中国拍摄一部名为《杭州之恋》的短片,但后来阿巴斯决定拍成一部长片,并为此先后4次来杭州考察。那时的阿巴斯体力很好,在杭州一连几天,他带着伊朗演员巴巴克·卡里米、翻译和工作人员逛了北山路,去了吴山夜市,看了宋城千古情、去了西溪湿地……还拿着DV,拍了馒头山社区坐在老楼道里择菜的阿婆、树荫下打牌的退休老头。
谈及对阿巴斯的印象,王平认为,他在生活中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外,还是一个随和、风趣的人,“他经常跟我们说一些笑话,分享伊朗的故事,他自己还是个诗人,所以会跟我们念一些波斯文学的诗歌。但一拍起电影来他就是真正的大师,感觉特别敏锐,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一个很深刻的主题,却能用很朴实的镜头语言去讲述。”
另外给王平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阿巴斯对工作的热爱:“杭州有很多旅游景点,政府也想邀请他参观,但他都谢绝了。他说我是来拍电影的,不是来旅游的。他拿着他的DV,有时候连吃饭的时候都会录上一段。每天吃过晚饭稍稍休息后又开始在案头工作,他是非常勤奋的导演。”
对于《杭州之恋》的进展,王平透露阿巴斯已经完成了剧本的写作,但影片目前没有确定任何主演:“去年10月来北京的时候,包括姜文都很想演阿巴斯导演的电影。导演在北京也见过了陈道明和李立群,都聊得很愉快,一直也没有确定。”而根据计划,《杭州之恋》拍摄完成后将在内地公映,如今导演去世,电影搁浅,后续如何王平称自己还没有心情去想,“他拍电影的成本也不高,都是艺术导演,所以我们没考虑(损失)这些问题,我们更大的遗憾是电影准备了两三年,但最后没做完这个工作,非常遗憾。”他还透露,除了《杭州之恋》,阿巴斯生前其实计划在中国拍摄多部电影,“其中一部是关于中国的清洁工的。”
一生影响
伊朗电影复兴的功臣
伊朗电影历史很长,最早可追溯到1900年,但发展比较缓慢。二战前,伊朗的民族电影工业受到国内政局和世界局势的限制,直到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的达鲁希·梅赫朱依回国拍摄波斯语电影,才掀起伊朗电影的热潮,很多新的制片厂建立起来,伊朗电影迎来第一次复兴。1950年到1965年,伊朗共出品了324部电影,德黑兰在1965年已有72家影院。但是,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使伊朗电影人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文化审查和宗教审查,电影工业一度萎缩。阿巴斯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电影创作的。电影资源的减少和环境压力,使他不得不采取更为简单的形式和迂回的主题,这反而创造了他独特的电影形式。有人将他看做伊朗电影复兴的功臣。
2011年,成本仅30万美元的伊朗影片《一次别离》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语片等国际奖项,让伊朗电影再次成为国际影坛的热门话题。王平认为,目前伊朗电影界活跃的一些导演都或多或少受阿巴斯风格影响。2004年,马基德·马吉迪导演的《小鞋子》在国际上获得许多赞誉,其情节模式深受阿巴斯的影响。阿巴斯生前还曾扶持助理导演贾法·帕纳西,让他的《白气球》等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