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无香
资讯
资讯 > 正文

原标题:真水无香

真水无香 蒋仁

晚年的蒋仁,“老屋数椽,不避风雨”,终身布衣,性格孤僻。若是现在,一定让亲戚邻居误以为是抑郁症患者了。然而,对于“西泠四家”之一的蒋仁,这才是一种性空、安静的生活。

“性空”一词,让我想起范成大的《花山寺》。

此诗有序,云:

在西山尽处,多泉泓,僧房中数处有之。有汤岐公、胡茂老、枢密孙仲益尚书诸公题诗。

其诗云:

五湖西岸孤绝处,旃檀大士来同住。性空真水遍清凉,随缘出现无方所。蒙泉新洁鉴泉明,沦茗羹藜甘似乳。何须苦问莲开未,桂子菖花了今古。三翁彩笔照青霞,从此他山都不数。

我今闲行作闲客,暂借云窗解包具。魂清骨冷不成眠,彻晓跏趺听粥鼓。脚力有余西坞尽,明日湾头更鸣橹。却上东山唤德云,别峰应在银涛许。

花山在天池山的后面。有一个周末,我本想去天平山,结果天平山人山人海,就改道去了天池山。登至莲花峰,见到了花山方向的牌子,而同行者累了,只好作罢,也就和花山擦肩而过。花山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代。相传,晋代高僧支遁曾在此隐居,宋代苏舜钦,明代高启,清代康熙、乾隆两帝都在花山留下诗篇,咏叹花山是个宜隐宜居的好地方。史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早春,康熙帝南巡,舍舟坐轿,到花山,与花山寺住持晓青和尚问答笔和,诗词酬唱,赐“翠岩寺”额。其实,在我心里,反倒渴望花山寺的名字一直存在着,而且没有修葺,就是一座古老寺庙的模样,一座有着“性空真水遍清凉”之感觉的寺庙,那该多好。遥忆当年,范成大眼里的花山寺,有清泉“沦茗”,以至性空。性空与真水连在一起,即成化境,这化境就是没有欲望的欲望,无欲之欲,才是真正的欲望。

蒋仁曾刻有一方“真水无香”印,不知是否有此意。

后来,读于良子先生的文章,方知此印典出张源的《茶录》。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人,即今苏州人。顾大典在《茶录》序文里这样夸赞他:“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

《茶录》一书,大概成于万历年间。

张源在“品泉”一节里如此谈到: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明代是中国茶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朱元璋一纸诏令,废团茶、兴叶茶,饮茶之风也随之一变,茶事也追求本色,尊崇简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茶客对水的要求愈加严格。“真水无香”的理论,就诞生于这种对煮茶之水近乎苛刻的时代里。其实,真水无香,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不仅道出了泉品茶饮的精髓,推而广之,可以运用到做人、交友、为学上,皆有深意。所以说,蒋仁的“真水无香”印,既提供了明清茶文化发展茶饮审美观的一种样本,也将茶与哲学的关系拉近了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此印的特点是在排序上一反常态,呈旋转式阅读,而且字体虚实相间,安排稳妥,变中有稳,稳中有变。

此印有长款,云:

乾隆甲辰谷日,同三竹秋鹤思兰雨集浸云,燕天堂,觥筹达曙,遂至洪醉。次日晚,雪中为柳湖书扇,十二日雪霁,……十四日立春,玉龙天桥,危楼傲兀,重酝一杯。为浸云篆真水无香印。迅疾而成。

好一派“迅疾而成”,原来是情至深处开出的一朵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