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 站
悬鱼
苏州码子
京张铁路,“人字形”的顶端,就是青龙桥火车站。
老站已逾百岁。钢轨、道岔、油灯座、码子石……站上随便一个物件,都可能是百年文物。想听这老站的故事,找站长老杨,他门儿清。
父子
老杨叫杨存信,年过半百。
6时,老杨就在站里忙开了。接车、开早会、安排任务……老杨一气儿忙活到上午9时,蓝色的制服衬衫已经汗透。回到站房后身的小院,老杨摘下帽子,胡噜胡噜有点乱的头发,脑门儿上的褶子似乎松快了一些。他直直腰,探头冲值班室招呼一声:“我去洗把脸。”
青龙桥站,对于杨存信来说,更像是自己的家,他就出生在车站。
1951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由北京列车段调到青龙桥站任站务工。
那时刚入冬,宿舍里三张床,只有靠门边的床是空的,离炉子最远。当天值班的调车员是岔道村的康大爷,他打量打量衣衫单薄的杨宝华,扔过来一件大衣,嘱咐着:“晚上冷,睡觉用得上。”这一宿,杨宝华可见识了厉害。早晨,他是被冻醒的,一瞅地上,从门缝飘进来的雪还没来得及化,“真冷啊!”这是青龙桥火车站给杨家人的第一印象。
杨宝华守着这寒冷的小站,干了一辈子。1962年,京包副线完工,青龙桥新站开通,是杨宝华上的第一个班,接的头趟车。
1962年7月,杨宝华有了儿子,取名存信。
小存信的家和青龙桥站一路之隔,每天早晨,火车的汽笛声叫醒小存信;夜晚,又是这汽笛声伴他入睡。车站就是小存信的乐园,他最喜欢跑到站上,看父亲和叔叔们接发车、扳道岔、打旗语……怕儿子乱跑添乱,杨宝华忙的时候,就勒令小存信坐在值班室的椅子上,不许乱动,小存信也听话,往往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
1982年,20岁的杨存信,接过了父亲手中的信号旗,成了青龙桥火车站的扳道员,1991年,他成了这百年老站的站长。
每天上班前,杨宝华总叮嘱儿子:注意安全。杨存信嘴上应着,心里嘀咕:“家和站这么近,能有什么事,老爷子还真啰嗦。”一次,列车晚点,杨存信回家晚了,老爷子劈头就问,“车站有事?”杨存信这才明白,父亲是在惦记车站的安全。
杨存信继承了父亲的谨慎和认真。虽然现在小站没有客运和货运的任务,列车停靠只是技术停车,但杨存信不敢疏忽,早起点名,夜间巡视,检查护栏……每项工作,他都一丝不苟。“在詹公眼皮子底下干活,谁敢马虎?”老杨说着,抬头望了望詹天佑的铜像。
存信
守着小站,的确寂寞。杨存信也曾想过调走,但旅客的一次提问,让他放弃了离开的念头。
那年,一位旅客指着詹天佑铜像下的小字,疑惑道:“百年老站还有错别字?‘詹公天佑之象’,这‘象’应该是‘像’吧。”杨存信一下子被问住了,很是尴尬。
事后,杨存信多方打听,才从詹天佑嫡孙詹同济那里得到答案。原来“象”字是指“见象如见人”,意指铜像真实再现詹公原貌。
“老站的故事可真多,我有责任把这些故事告诉更多的人。”杨存信寻思着,再没生过离开的念头。
2013年,青龙桥站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惟一仍在运营的文保火车站。
詹天佑铜像旁的黑色护栏用的是1909年在京张铁路上使用的马莱型蒸汽机车的内热管;后院的三根钢轨分别铸造于1898年比利时、1905年英国和1915年美国田纳西……说起站上的文物,杨存信滔滔不绝。
站里人都知道,老杨有个爱好——“捡东西”。
车站后院里有几块沉甸甸的石碑,就是老杨“捡”回来的宝贝。“这叫‘苏州码子’,符号标示的是铁路线的公里数。”杨存信说。
2011年,居庸关车站站长巡查铁路设备时发现,站北四桥子村附近路基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些特殊符号。站长找来杨存信“掌眼”。
碑上的符号,杨存信好像在老照片里见过,“这石碑,站南山坡下,好像也有一块。”一位巡道工说。老杨赶紧赶过去看,果然石碑一般大小,符号近似,但并不相同。
老杨借了辆旧面包车,准备把石碑运回青龙桥站妥善保护。陡坡上的石碑有数百公斤重,为不损坏石碑,大家将碑体用木板包好,全靠人拉肩扛,用了五个多小时,才把两块石碑完整地运回青龙桥站。
不久之后,青龙桥站值班员又发现了第三块石碑。
“这石碑做什么用的?这符号什么意思?”这成了老杨的一块心病。
一位铁路迷给老杨解开了“密码”,这是“苏州码子”。老杨根据这条线索,请教铁科院的专家很快查实,这石碑的确是“苏州码子”。石碑上的符号起源于宋代,由当时的苏州商人发明,明清两代广泛使用。京张铁路开通时,正处清末,阿拉伯数字在中国尚未普及,就使用了“苏州码子”标示公里数。“这‘码子’再一次证明,京张铁路是咱们中国人修的。”杨存信认真地说。
老车站按原貌修缮时,坡屋顶正中的悬鱼,找不到原件,无法参考复制,又是杨存信捡来的东西弥补上缺憾。那次,他无意扫了一眼车站附近的草丛,发现草丛里半埋着一块旧木头,他挖出来一看,竟然正是求之不得的悬鱼原件。
“你说,这是不是詹公护佑?”杨存信看着房顶正中的悬鱼,若有所思。
“我想守着老站,把这些故事保存好,让故事流传下去。”杨存信低声念叨着。他身后的站道旁,一棵大柳树枝繁叶茂。这柳树已经300多岁了,当年,中国人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在树下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