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红军的长征路
资讯
资讯 > 正文

一个女红军的长征路

原标题:一个女红军的长征路

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主力红军8.6万人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上杭籍的女红军邓六金和31位女红军战士从瑞金出发,踏上了生死未卜的漫漫征程。几十年后,她在《我与曾山》回忆录中写道:“10月10日傍晚,我们互相检查了行装、绑腿。我斜背着一支马枪,身穿灰色军装,要上前线了,很激动……尽管是夜间秘密行军,但还是被根据地的群众知道了。当我们离开时,群众在河边搭起了浮桥,燃起无数的火把,涌在路边送别,我们和群众都是热泪盈眶,依依不舍,那种鱼水感情,真是很感动人呀。”

开始出发长征时,邓六金和危秀英、吴富莲、刘彩香、钟月林等几位在卫生部参加中央机关的队伍。进入贵州后,一方面军的女同志被集中起来编入中央工作团,团长是董必武,副团长徐特立。后来,这个中央工作团又改编为干部休养连,侯政任连长,李坚真任指导员。干部休养连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也有中央首长的夫人,有师团级以上的伤病员,还有待产的孕妇。那么这些正值妙龄的女战士要做的就是保证这些重要人员的安全。作为政治战士,邓六金负责宣传群众、筹粮筹款工作,还要寻找民夫,稳定民夫情绪,做好担架排和运输班的工作,责任十分重大。她和其他女战士一道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经常和民夫一道手搬肩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随着战斗的不断进行,伤员越来越多,只好到处找老乡来抬伤员担架。一次,一位老乡在行进中被一排冷枪打中牺牲,其他老乡纷纷扔下担架,向四处逃散。邓六金和危秀英等几个女战士只好抬起沉重的担架急行军。还有一次,女战士们正护送几个伤员爬一座光秃秃的山坡,暴露了目标,一架敌机从云层中冲出,呼啸着扔下一排排炸弹,顿时泥土飞溅。幸亏炸弹没有爆炸,但飞起的土石将她和危秀英的双腿埋在了土中。敌机走后,战士们把她们从泥土中拉了出来。大家正互相拍打着身上泥土的时候,邓六金看到几个伤员在路上呻吟,于是立即扔下自己的背包,和战友们一起背着伤员继续前进。为了追上队伍,她全然不顾道路艰险,一再催促民夫兄弟快走。大半天过去了,她的体力也透支到了极点:胸膛发闷、发热,似有一股热流直逼她的胸口,她知道自己快撑不住了,可就是不愿停下来。担架上的伤员看到邓六金步履维艰,心里很难过,劝邓六金停下来休息。邓六金看了看天色,说什么也不肯。“我们一定得在天黑之前赶上部队。”邓六金喘着粗气,话还没说完,血液就在她胸膛里翻江倒海,紧接着,几口鲜血从嘴里喷了出来。抬担架的老乡害怕了,忙说:“女人干不得这个。”伤员也说:“女同志,你不行,再等等,也许能碰上个人……”邓六金没有争辩,她抹掉嘴巴上的血迹,舒展了一下腰身,招呼老乡抬起担架接着朝山上爬去。那名老乡感动得不得了,他边走边流泪,他说邓六金是个罕见的坚强女子。

四川的夹金山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在当地人眼中的这座“神仙山”,除了神仙,连鸟都飞不过去。邓六金和战友们越往上走,山势越陡,到了半山腰,已是大雪封山,积雪很深,一脚踏下去,雪有齐腿深,每走一步,都要喘一口大气。在山下还是阳光灿烂,走到半山腰,天气骤变,狂风卷着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山上空气稀薄,加上衣单天冷,步子越来越迈不动。她和几个女战士不顾过雪山不准讲话、不准唱歌的规定,轮流用沙哑的声音鼓励伤病员,把伤病员和体弱的同志拉着、推着向上爬。就这样靠肩扛手拉,终于把伤、病的战友以及担架、药箱全部拉到山顶。由于过度劳累,她累得口吐鲜血。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邓六金等女战士随着大部队来到了陕北。董必武赞叹道:“这是许多男子望尘莫及的。”

自从选择了革命道路,邓六金从未动摇,信念与生命同在。在最艰难的时候,她说:“我在后面慢慢走,我死也要死在行军的路上。”她清楚地知道,比起那些一起战斗长眠在战场的烈士来说,自己是幸运的。她要做的,就是沿着革命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直到永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