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在北京延庆监狱举行的“京北画院延庆教育基地成立仪式”上,北京颐乐轩民乐团为服刑人员带来了精彩的民乐表演。新华网记者韩元俊摄
5月16日,北京延庆监狱服刑人员在监舍墙壁上潜心创作壁画。新华网记者韩元俊摄
5月16日,北京延庆监狱服刑人员练习在葫芦上烫画。 新华网记者韩元俊摄
新华网记者韩元俊
书法、国画作品挂满活动大厅,通道、监舍内墙上挂有《论语》《孟子》《孝悌》《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第一次置身其中,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座关押服刑人员的监狱。
“近年来,延庆监狱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监狱教育体系,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效果明显。”北京延庆监狱监狱长张洪建告诉新华网记者,
以文“化”人
在延庆监狱第八分监区,记者见到正在创作壁画的服刑人员郑某。弯腰探身、低头蹙眉,郑某的神情专注认真。郑某年幼时母亲去世,21岁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因忌恨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入狱后他一直没跟父亲会见或通电话。分监区管教干警引导他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小组,安排他承担分监区文化布置工作。
加入学习小组后,郑某每天看《弟子规》等传统典籍的讲解光盘,朗读、背诵、理解之后,把心得绘成壁画,展示在监区通道墙壁上。在耳濡目染中,郑某逐渐醒悟过来。
“触犯法律是最大的不仁,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我知道我错了。”郑某说,每天接触文化知识,让他对“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要让自己的改造生活更充实,争取早点出去孝敬父亲。”
“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很多服刑人员得到了灵魂的净化和思想的启迪。”副分监区长胡爱国说,经过努力,传统文化在第八分监区生根开花。
延庆监狱通过两次问卷调查了解到服刑人员普遍希望提高为人处事的能力,于是把儒家学说中的“仁”“和”“礼”“信”等思想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列入改造计划,邀请阎崇年等知名学者到监狱举办讲座,组织服刑人员用相声、小品、快板、情景剧等艺术形式表现文化学习心得。
副监狱长谢利明说:“以字悟道,以物启人,物能如此,人为何不能?练习书法绘画可以修身养性、提高品鉴能力,传唱经典歌曲可以舒缓压力、涤荡心灵。”
监狱还把服刑人员亲属请来,开展各种亲情活动,把传统美德养成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让服刑人员用真情实感去领悟经典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参与我创作”
“满腔悔恨我们走进大墙,心中迷惘我们凝望高窗,警官的教诲,家人的期望,让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5月16日下午,新华网记者走进延庆监狱精神病监区时,服刑人员高某正在和他的乐队演唱《走在回家的路上》,吉它、键盘、架子鼓一齐上阵。
高某是这首歌的词作者,也是乐队队长兼吉他手。高某两三年前开始学吉他。经监区同意,他与另外五个“志趣相投”的服刑人员一起成立了乐队。
“这首歌写的是我的心里话,也是其他服刑人员的心里话。”高某说。歌曲引起服刑人员的广泛共鸣,鼓起了他们积极改造的劲头。每逢监狱重要活动,高某的这首歌都是必唱曲目。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专家李景发说:“在教育改造过程中,要注重把服刑人员的创作头脑调动起来、才干发挥出来,广泛参与监区文化建设。”
服刑人员中的“能人”不少,通晓书法、绘画、手工的各类人员都能找到。在精神病犯分监区,服刑人员制作的千纸鹤和幸运星勾勒出“仁、和、礼、乐、善”等富有哲理的汉字;在病房分监区,服刑人员创作了健体养生和各种药用植物、食物的彩绘图画;服刑人员还创作了各个监区的区歌、区徽、区训......
“让服刑人员成为监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张洪建说,这种改造方式从单纯的说教变成让服刑人员主动学习,改造效果明显。
“康复”之路
延庆监狱服刑人员中80%是老病残犯,长期卧床有70余名,14个押犯分监区中就有4个精神病犯分监区。
张洪建说:“延庆监狱的教育改造从康复病患入手,进而达到康复思想和灵魂,监狱党委提出‘康复型监狱’的新课题,将监区文化发展方向定位为‘康复型’监区文化。”
从2001年扩建起,延庆监狱建设了老年犯、重病残犯、精神病犯和轻病犯四大特色改造功能区,利用监区空闲土地开辟了“绿色生态园区”,让精神病犯在这里喂养家兔、白鸽等动物,用宁静、自然的田园文化为老病残服刑人员亲近自然、恢复健康提供条件。
延庆监狱采用人性化的方式感化、教育服刑人员。在老年服刑人员中组建腰鼓队、健身操队、老年太极队;在残疾服刑人员中组建轮椅操队、轮椅篮球队;在重病残分监区组织服刑人员演唱、朗诵和游戏活动。
引文化之水培育教育之花,结出丰硕的改造之果。截止到2011年9月,延庆监狱连续16年实现监管安全,近5年来服刑人员违纪率降低,心脑血管病人员发病率降低和精神病人员发病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