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天安门是座木牌坊
资讯
资讯 > 正文

最早的天安门是座木牌坊

天安门,系紫禁城的正南门。明成祖朱棣建皇城时,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起名“承天门”。其形制与现在的天安门相差甚远。承天门是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中间的最高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喻皇帝受命于天,替天行使权力之意。

37年后的丁丑景泰八年(1457年),毁于大火。据史载,该年天灾人祸频发:二月英宗复辟,景帝死,于谦被杀。六月天降冰雹成灾。七月承天门毁于大火。至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朱见深下诏,命工部尚书白圭负责重建承天门,为避火灾,重建的承天门不再是木牌坊,而改成九开间城门楼式的建筑,其形制是今天安门的基础。

有资料说,先后两座承天门的设计建造者,是一个叫蒯祥的工匠。他是朱棣重建北京时征召入京,因其技艺高超,后升为工部左侍郎,但因其人其事史料都语焉不详,多为穿凿,因此只能存疑。但劳动者的创造性,有城存证,毋庸置疑。

新承天门建成至崇祯年(1644年)间,虽又经多次修葺,但并无改动。1644年李闯王率农民军攻破北京城不久,清兵又破城,承天门再次毁于战火。七年后的顺治八年(1651年)又按旧式重建,改为天安门,以求天下太平。据《宸垣识略》载,天安门“上覆重楼九间,为皇城正门。前环金水河,跨石梁七,即金水桥也。前立华表二,门内立华表二”。后成了今天安门。其布局之巧妙,建筑之精湛,气势之宏大,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一,为世界瞩目。

清时,天安门不仅是皇宫大内的正南门,还多了一种功能,成为皇帝颁诏的地方。每有诏要颁,那天便“设金凤朵云于天安门上堞口正中,宣诏官朝服,领耆老咸集,行礼奉诏,承朵云由金凤衔下。”宣诏之官,身穿朝服,率百官恭立城楼之前,等装圣旨的木匣由金凤送下,宣诏官取出公布。清翰林院检讨毛奇龄,常参加颁诏仪式,用《天安门颁诏诗》记录了这种场面:“双阙平明卷雾开,九重颁诏出层台。旛悬木凤衔书舞,仗立金鸡下赦来……”清晨薄雾,旗悬木匣,百官听旨的场面,尽收眼底。

一九四九年,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天安门成为新中国的标志,并进入庄严的国徽。天安门巍峨屹立,“诉往事,兴来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