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贵州文学界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核心提示
75岁的老作家袁仁琮在回顾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后掷地有声:“我不追求创作给我带来知名度,不愿随波逐流,既然过去一心一意为建造中华民族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今后这也是我的创作目标和内动力所在。”
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欧阳黔森说,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70年前的经典文献,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内涵,不难发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从创造更加美好精神家园的高度,用《讲话》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0后”小说家肖江虹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创作态度:不闭门造车、不胡说八道、不抄袭、不为出位博眼球。
5月11日,我省老、中、青作家齐聚一堂,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分析文化建设、文学创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紧密围绕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构筑贵州精神高地等主题主线进行深入研讨。
重温《讲话》:
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李碧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阐明了文艺事业在党的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70年来,《讲话》精神始终伴随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今天,贵州文学界重温《讲话》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发2号文件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探讨文艺工作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问题;探讨文艺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如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话题,并根据我省当前文学工作的实际,共商文学创作在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大计,对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戴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重温《讲话》精神,是对党的文艺思想、文艺创作准则的重温,是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时代需求的洪流之中,这也是我们所处时代的要求和机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发2号文件精神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并为之提供更好的机制和土壤。社会和时代需要文学的提炼和滋养,贵州构筑精神高地和打造贵州形象的需要,让文学界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文化消费的样式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文化选择也越来越多,作家是否能沉下心来创作,是否能着眼时代的发展,如何创作出精品,如何关注脚下的土地、生活和身边的人,在全国的视角下,使贵州故事运用国际表达,得到人们的认可,值得文学、文艺工作者思考。
李远刚(省文联党组成员,纪检书记,诗人):从《讲话》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历经70年。70年来,尽管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讲话》所代表的党的文艺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历史新阶段,继续发挥着有力的指导作用。联系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讲话》放到党的文化建设的历史全局来学习研究,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二是文学的生机活力来自生活、来自人民。面对一个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要真正走进生活,使自己的作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用手中的笔,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言。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真善美,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四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我们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落脚点。
反思当下:
文艺家担当和作为的回归
刘世杰(省文联正厅级干部、作家):70年里,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很多与时代同步的知名作家、艺术家和不朽的精品力作。贵州的文学事业,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都曾经出现过辉煌时期,这些著名作家为贵州文学繁荣作出过突出贡献。新世纪以来,贵州作家直面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前进的新潮流、新事物、新现象,创作出许多具有较高艺术品位和魅力的文学作品。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一些文艺作品那种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精神流失,那种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弱化了。文学的真正意义是说明人生、解释人生、书写人生,所以,当今的作家应该寓社会价值于文艺作品中,用艺术手段提示一个时代最具特征和内涵的社会核心价值。要学习历代优秀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独立的思想和敏锐的感悟,学习他们在文艺创作中崇高的责任和不泯的良知,学习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感知人民冷暖、领悟生活真谛,学习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人文精神和创作体验,努力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精品力作。
杜国景(《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主编、作家):70年来乃至更久远的历史条件下,《讲话》思考文艺问题的那种高瞻远瞩、临机求变的视野、精神高度和气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当自我、个性以审美的名义呼啸而来时,又有了所谓人文精神失落、感性膨胀、道德滑坡等现象的发生。在娱乐至死、艺术终结等各种观点面前,我们也曾感到十分迷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来纪念《讲话》,仅仅是毛泽东那种看文艺问题的气度,那种宏阔的视野,那种一针见血的精辟程度,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发2号文件出台后,贵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贵州文化、贵州文学艺术如何把握机遇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贵州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在过去一百年间,贵州出过四代作家,但在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的总体格局中,贵州通常处于弱势。因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发展的高度,谈贵州文化、贵州文学艺术的发展,要有足够的气魄、胆略和胸襟。
姚晓英(安顺市文联主席、作家):重温《讲话》,担当是连接当代与现代作家的一个词。我们面临两个问题,最广泛的创作题材是农村,而最少量阅读者的是农民;作家、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是什么,我们面向什么人群,我们作家的担当和作为。需要再次回归《讲话》精神,重新审视和面对与民众的距离,创作对民众意义,是重温《讲话》精神的担当,是对自己的责任、使命的回归的担当。
申元初(贵州警官学院原副院长、作家):《讲话》提出的“普及提高”的理论,尤其值得当代深思。目前,文学艺术中的迎合迁就和反感排斥都过于极端,尤其对于年轻人和网络读者,应该形成一个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普及浪潮,要出精品文艺作品,只有有了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精品作品,只有让读者喜爱了,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这才是艺术。我们才能一步步提高公众的文学艺术修养,重返文学乐园。文化、文学与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中国文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讲话》提出的深入生活,把生活作为真正的文学艺术源泉,在当今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劲(《贵州社会科学》原副主编、评论家):重温《讲话》精神,实际上解决的是文学艺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基本问题。这个“谁”指的都是人民群众,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何况时代在发展,文学也要发展。无论怎样发展,文学毕竟也还有自身特点。作为一个生活在今天的写作者,借用铁凝的话说,我们渴望精神前进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跟上物质财富增长的速度,“但我认为我们还应该有放慢脚步和回望从前的勇气”。因为文学最深层的意义乃在于维护人类精神的高贵,文学有时候注定要与人类困境同行。我们有必要再一次擦拭我们的心灵,校正我们的文学理想。
重申主题:
“人民”和“生活”是永远的主题词
徐成淼(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散文家):《讲话》在过了70年还被人们纪念,说明它具有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它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可以说,有史以来的文化,特别是文艺,总体上是为上层服务的。《讲话》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具体说就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政策创新。有了这个创新,文艺从少数人把玩的物事,变成了属于大众的东西,从此,一大批优秀的大众文艺作品创作出来,进入社会,进入人群。《讲话》另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即它第一次把原本从属于精神范畴的文化和文艺真正变成了付诸实践的物质力量。几千年来,所谓文艺整体上限于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范畴,很少会转化为物质力量。《讲话》之后,文艺人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真正发挥了宣传、鼓动、组织的作用,把一种精神的东西转化成了物质的力量,极大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时代不断发展,《讲话》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功能仍将继续发挥作用。
袁仁琮(贵阳学院教授、作家):一个有素质的民族,离不开文学艺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地重视发现、培养作家,为作家创造种种条件,殷切希望作家迅速成长,队伍迅速壮大。中国文艺理论的出现很早,《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开山式论述。之后,关于文学的性质和作用的论述也很多,但都没有《讲话》论述得那么全面、具体,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划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纲领性文件。《讲话》中要求人民的文艺家要提高认识,为人民服务,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深入生活,要百花齐放,这些重要论断,今天依然是我们的指导原则。
罗建明(毕节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作家):贵州文学界一直在努力崛起,当前从文学母本转化为影视作品,已初见成效。但文学创作离党和人民和要求仍有距离,作家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对社会生活感受的能力。贵州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今又是火热的建设时期,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文学创作和文学生产,我想这将会推进贵州文学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井绪东(省文联正厅级干部、理论家):五年前到延安参加过《讲话》精神的座谈,当时情形历历在目,延安不过是西北边陲的一座小城,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全国各地知识分子的目光。如今重温《讲话》精神,感觉“人民”和“生活”永远是主题词,讲话之所以在今天还发挥作用,就是围绕这两个词,这仍然是我们进行文艺创作的思想坐标,是我们从事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创作为人民,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颠扑不破的。中央对文艺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树立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核心价值观,倡导文艺家要歌颂真善美,对艺术要讲求精益求精。
延伸阅读
贵州文学枝繁叶茂
一大批老、中、青作家活跃在文学创作舞台,形成了老作家壮心不已,中年作家展现实力,文学新人不断涌现,作家队伍迅速壮大,小说、诗歌、散文齐头并进,影视创作空前繁荣的良好局面。
老作家龙志毅、何士光等笔耕不辍,中青年作家欧阳黔森、谢挺、戴冰、王华、杨打铁、冉正万、李钢音、何文、肖江虹、肖勤、曹永等创作的小说作品被《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民族文学》等全国重点刊物刊发或转载。其中,欧阳黔森的长篇小说《雄关漫道》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杨打铁的小说集《碎麦草》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王华的长篇小说《雪豆》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胡巧玲的儿童文学《哑巴的婚事》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诗歌、散文异彩纷呈、脱颖而出,成为我省文学创作中的一大亮点。李发模、唐亚平、禄琴、姚辉、喻子涵、赵卫峰、罗莲等一大批诗人活跃在诗坛上,他们的诗作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等发表或转载,一些诗人获得省级文学奖。许多诗人以新的姿态走向网络创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
在散文创作中,老作家戴明贤、徐成淼、张劲等老当力壮,中青年作家异常活跃。完班代摆的散文集《松桃舞步》、孟学祥的散文集《山中那一个家园》分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许多作家的作品在《散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中华散文选刊》等上发表或选登,受到了界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借助文学母本,我省作家直接参与编剧创作打造了《雄关漫道》、《绝地逢生》、《云下的日子》、《幸存日》、《奢香夫人》、《旷继勋蓬遂起义》、《风雨梵净山》、《少年邓恩铭》等高端展示、传播广泛的影视剧。在现代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借助新媒体丰富和延伸了文学,让我省影视剧创作独树一帜,闯入全国第一方阵。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评价说,贵州作家创作了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精神、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曾多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贵州文坛呈现出创作繁荣、成果丰硕、人才辈出的态势。
如今,省作协启动了“贵州省长篇小说重点扶持计划”、“乌江文学奖”、“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山花奖”等扶持奖励举措,为文学创作者尽可能多的打造“发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