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老县城入口。
任家坪纪念车换乘中心。
林业局遗址加固。
北川从悲壮走向豪迈。
任家坪全景。
唐家山堰塞湖湖口全景图。
唐家山堰塞湖索桥。
火红的五月,潮湿又闷热。而当你走进北川,走进北川老县城,羌山的风,带着清凉扑面而来;羌山的空气,不带一点尘埃,清新而沁人心脾。
一辆辆满载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公众的纪念专用车,行进在通往北川老县城的路上。沿途一排排漂亮的农房沿路排开,整洁漂亮;昔日满目疮痍的大山,如今已重新披上了“绿装”;道路如同一条彩带,蜿蜒在山间。“双向四车道”的山东大道,宽阔、畅通又快捷。
通过三年的保护性治理,如今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国各地的人们前往参观纪念。特别是节假日,人群更是络绎不绝。
“5·12”特大地震过去四年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得怎么样?唐家山“悬湖”还“悬”吗?位于原北川中学的北川地震纪念馆好久完工?地震中毁于一旦的任家坪“生死救援场”如今有怎样的变化?近日,记者带着人们关心的话题,走进绵阳市北川地震遗址区进行了探访。
见证变化:老县城大门命名为“铭记”
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北川地震遗址区任家坪,进入北川老县城的入口,见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只有两个车道宽的道路,被拓展成为一个约四五千平方米广场;当初的铁栅栏大门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左右两尊奇石,气势磅礴。
“右边景观石叫擎天一柱,高8.1米;左边景观石叫怀抱玉,高4米。”据北川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设计叫“铭记”,寓意在晴天霹雳下,地震巨石从天而降,无言地让人们见证地震强烈的震撼力,引发无穷的思考,感悟生命的意义。
大门右边的擎天一柱,有羌族碉楼的魅影,寓意地震后新北川的崛起,不惧艰难的抗震精神。左边的怀抱玉,似大禹石纽,心系西羌,又名阴阳石,里阴外阳,阴阳两隔的界碑,从灾难走向重生,从老北川到新北川,正面看似眼珠,仰望着擎天一柱,守佑相望。位于大门后管理房塑造成自然石外形,与大门风格协调。
广场外边曲折的造型以“5·12”地震波曲线为设计依据,运用现代的手法设置条石、坐椅和地震石头等,解读地震后造成的自然现象。整体环境与主题统一和谐,让我们时刻铭记“5·12”特大地震。
探访老县城:留存“5·12”特大灾难记忆
漫步进入老县城,在三道拐已修建好的鸟瞰平台,站在上面,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想起那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的艰难岁月。
绕老县城地震遗址区转一圈,记者看到,虽然“5·12”特大地震已过去整整四年,但经北川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精心保护,北川老县城地震废墟里一栋栋倾覆、垮塌的楼房,仍然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场地震灾难的惨烈;摆放在废墟周围的一束束黄色、白色的鲜花,仍然表达着对遇难同胞无尽的哀思……
如今,原址原貌保存下来的地震遗址,不仅成为留存“5·12”特大灾难的记忆,传承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载体,还是展现人类爱的力量以及人类再认识自然的平台,同时也是开展预防特大自然灾害教育和科研的基地。
遗址保护:实施治理工程成效显著
2009年6月,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成立,专门负责北川地震纪念馆建设、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北川地震遗址区的治理保护工作,2011年12月,设立了北川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
地震遗址保护难度之大,任务之重,超出想象。北川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指挥部)委托上海同济大学于2009年12月编制完成地震遗址保护规划。两年多来,北川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在北川老县城周边的魏家沟、席家沟、米石沟、花石板沟内,修建了以魏家沟一号坝为代表的26座拦砂坝;组织200余名施工人员,历时2个多月对老县城周边山体进行了排危治理,安装了13912平方米的防护网。同时,还修建了老县城导流堤、防洪堤、截流沟等保护工程。这些工程为保护地震遗址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防止地震遗址遭到人为破坏,根据同济大学确定的“原真性、可逆性、分级分类、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北川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还在北川老县城四周安装了5400米安全围栏,在纪念通道两边安装了5230米安全护栏,布设了监控系统,完成了核心区内14处15幢震损建筑的应急支撑加固,实现了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灾难性地震遗址的目标。
任家坪:风情小镇羌韵十足
“去年12月,任家坪安置房按时竣工,我们会同曲山镇完成了摇号分房,让老百姓在春节前搬进了新居!”当记者从凉风垭进入任家坪时,举眼望去,一排排漂亮的农房沿着西山坡,错落有致排开;一栋栋安置房,整齐划一,羌风羌韵十足的羌族特色竹艺民俗商品市场格外耀眼,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韩贵钧,一边指着车窗外羌族特色建筑,一边向记者介绍说。
据了解,今年开年以来,北川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集中整治了山东大道两侧、西山坡、安子坪居民安置区和魏家沟、花石板沟环境,新建了900㎡的羌族特色的竹艺民俗商品市场。与此同时,修建了港湾式客运招呼站,设置了客运车辆和自驾车停放区域与围栏,完成山东大道任家坪段交通标识牌、斑马线、减速埂的设置工作。
走在任家坪集镇上,记者看到灾后新建的羌味十足的曲山镇政府大楼和司法所、农业服务站、畜牧兽医站等“七站八所”已顺利竣工投入使用,景观绿化工程已全面完成,参观人员络绎不绝,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这一切不仅提升了任家坪整个集镇的形象,而且还构成了一幅旅游小镇的美丽画卷,让前来参观的人流连忘返。
唐家山堰塞湖:最大“悬湖”解除危险
四年前那一场8.0级地震,撼山移河,唐家山的半个山头滑坡堵塞湔江河成为悬湖大坝,下游100多万居民有遭灭顶之灾的危险。救灾战士身背炸药徒步挺进,动用“米-26”直升机运输重型机械……最终,库容达3亿立方米的“水魔”被降服,创造了中国抢险史上一个奇迹。
四年后,这个曾令国人胆悬、危机四伏的最大堰塞湖已变成什么模样?记者从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获悉:目前,全面完成了唐家山堰塞湖左岸泄洪洞工程洞内混凝土衬砌,进水口闸室、启闭设备的安装,出水口消力池等工程,并于今年1月8日成功实施了进水口岩埂围堰拆除爆破,标志着泄洪洞工程圆满结束。
与此同时,在今年春节前完成了禹里乡防洪堤工程建设任务,实施了生态护坡、城墙式挡墙、加筋土碾压等9项配套工程;在“五一”节前完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洞管理用房、人行索桥、应急抢险公路等配套工程,实现了堰塞湖在可控条件下安全度汛的目标。
北川地震纪念馆:力争早日完成陈展
北川地震纪念馆由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全世界整体原貌保留的最大的灾难遗址,遗址内有各种类型的倒塌建筑、变形的道路、灾难发生后的救援现场;北川地震纪念馆毗邻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占地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陈展面积10748平方米。纪念馆名为“裂缝”,其寓意为“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
2010年12月28日,北川地震纪念馆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承建单位中国华西集团精心编制施工方案,科学管理施工,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截至目前,主体工程和园区景观绿化已完成,正在实施外墙锈钢板、地面锈蚀板岩铺装等工程;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加快推进陈列布展工作,力争早日建成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经过三年的努力,北川地震纪念馆建设与保护工作进展顺利,成绩斐然。如今,已成为四川省灾后精神家园重建“一馆三地”的核心组成部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三基地一窗口”、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适度开放:充分发挥地震遗址功能
为满足社会公众参观纪念的需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地震现象,绵阳市北川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加班加点清理了老县城地震废墟,拓通了参观纪念道路4.95公里,修复了绿化带,设置了参观线路牌,建设了擂鼓接待中心,购置了专用参观纪念大巴,于2010年5月15日顺利实现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面向社会公众适度开放的目标。
在适度开放后,为进一步营造安全有序的参观纪念环境,绵阳市北川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一直致力于完善北川老县城参观配套设施。在“5·12”三周年前夕,先后完成中央祭奠园、三道拐鸟瞰平台、河堤道路以及后卡点接待中心等工程,新设置了老县城震损交通车辆展示区和魏家沟一号坝停车场,更新整饰了遇难者公墓祭奠标语,在今年“五一”节建成了名为“铭记”的前大门,提升了遗址形象。
为进一步突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三基地一窗口”、全国爱国教育基地的功能,去年6月以来,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绵阳市北川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确定的标准,培训了讲解员,制作安装了标示标牌,增设了安保人员,聘用清洁工维护日常卫生,进一步规范了北川老县城参观纪念环境。2010年对外开放以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已接待纪念、参观和考察人员120余万人,充分发挥了“纪念、展示、教育、宣传、科研”等功能。
记者姚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