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地市书记围绕各地经济社会发展 畅谈发展大计
资讯
资讯 > 正文

十一地市书记围绕各地经济社会发展 畅谈发展大计

十一地市书记亮家底谈发展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薛江华 马海洋 黄丽娜 邓琼 陈晓璇 夏杨 郑旭森 实习生 邓维哲 张冰心 谭绍丁

本版摄影: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蔡弘

5 月10 日下午,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又召开两场记者招待会,韶关、云浮、江门、肇庆、中山、佛山、清远、梅州、河源、惠州、东莞等十一市市委书记,围绕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畅谈发展大计。

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

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

梅州

绿色经济快崛起

力图十年大跨越

梅州明确“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目标任务。

朱泽君说,过去五年,梅州GDP 年均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8%。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关于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两翼和“双转移”及扶贫开发“双到”战略决策十分正确。梅州作为广东的欠发达地区,梅州兴则全省兴、梅州富则全省富,梅州发展好了、发展快了,对于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广东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形象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欠发达的梅州山区,更要争创后发优势、创新转型升级。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园”是指全力办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 努力办成高新技术产业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两特”,“一特”

是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打造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另外“一特”,就是建设特色宜居城乡,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通过实施“一园两特”,带动全市精致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现场问答

休闲到梅州 享受慢生活

记者:汪洋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必须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梅州作为山区市,在创新转型升级、破解山区科学发展难题方面有何举措?

朱 泽君:我们创建的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不是单纯搞旅游、搞文化,而是以文化与旅游为牵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带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梅州将突出客家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和创意文化等六大特色,大力发展保健疗养、度假休闲、婚庆服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与生活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服务业, 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既保护环境又振兴经济,既传承文化又创新转型,既幸福市民又快乐游客,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设计在客都”品牌。

记者: 汪洋书记去年到梅州调研时提出要建设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城市,梅州目前如何谋划推进新型城市化?

朱泽君:梅州的新型城市化,主要是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以城市的拓展带动乡村的发展,又以乡村的建设增添城市的魅力,城离不开乡、乡离不开城,城是乡的宜居区、乡是城的后花园,努力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样板,切实提高梅州城市承载力和城乡宜居宜业宜游程度。

编辑: 何平

 

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

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

清远

南融北托桥头堡

山清水秀后花园

清远市是广东省陆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近几年,通过积极推进“双转移”和“扶贫双到”,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持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4年—2010 年,连续七年全省经济增速第一,2011 年,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86.2亿元,增长14.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3 亿元,增长21.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2 亿元,增长23.3%。

经济总量跃居全省中游行列,“从珠三角的寒极变成投资置业的热土”。

清远市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市委书记葛长伟介绍,第一产业增加值提前两年、农民人均收入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工业集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1 年,清远市三大省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产值487.7 亿元,产业集群建设卓有成效,同时,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与此同时,2011 年拥有国家5A 级景区1 个、4A 级景区10 个,位居全省地级市之首。清远市生态优势得到巩固提高,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8%,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

现场问答

攻坚:“两不具备”地区移民搬迁

记者: 请问葛长伟书记, 省里出台了“双转移”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清远来说,如何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葛长伟:过去五年,乃至本世纪初,是清远发展最快时期, 清远之所以发展得快, 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清远市现在有四个产业转移园区,“3+1”,“3”是三个省级转移园,“1”是顺德和清远在英德共建一个经济合作区。去年年底, 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工业总产值487亿,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

清远利用“双转移”的机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这几年来,累计培训转移了劳动力将近46 万人。

记者: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全面打响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攻坚战,清远作为“双到”重要战场,扶贫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葛长伟:去年年底,基本上实现了省委省政府要求的率先基本实现脱贫目标的任务。但清远市山区占的比重大,全省16 个省级贫困县有4 个在清远。

在基本实现“双到”扶贫任务的同时,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两不具备”地区移民搬迁, 就是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山区居民搬迁。清远全市有12000 户、58000多人生活在“两不具备”地区,有高寒山区、革命老区以及地质灾害隐患地区, 这项工作是下一步做好扶贫工作的重点。

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两不具备”地区五年完成, 对清远的要求是五年任务三年完成, 去年完成3113 户的搬迁,今年任务是4130 户, 想在明年年底把12000 户的58000 多人全部搬迁。

编辑: 何平

 

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

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

中山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

率先党政法纪教育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近2200 亿元,比2006 年翻了一番;在常住人口增长22.5%的情况下,人均生产总值从4.2 万元增加到7 万元,增长6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83 亿元,是2006 年的2.7 倍。

今年一季度, 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或接近两位数增长, 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6.6%, 增速分别排在珠三角第2 位、第3 位和第2 位。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 市级新增财力60%以上用于公共产品,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 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7 万元。

社会建设管理水平也显着提高。在全省率先实施流动人员积分制,1.5 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获得入户和入读资格。实现社工服务中心镇区全覆盖,初步形成了“社工带义工,义工带群众”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获评为2011 年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城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完善“让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开展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切实筑牢各级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现场问答

为治理岐江河 60 亿埋入地下

记者: 近年来中山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改善中山的民生?

薛晓峰: 1、保投入。去年在民生投入方面, 总投入134 亿元, 同比增长42%。今年在这个基础上, 进一步投入43 亿元, 同比增长67%。2、抓重点。围绕宜居城市, 提高城市的宜居度。2010年提出三句话, 叫做修路种树抓项目,现在提出要修路、治水、种树、办学、节能、减排、降耗等等。

交通方面, 我们提出交通先行再先行, 公交优先再优先,“十二五” 计划投入320 亿元,投入是“十一五”的四倍。去年投入一个多亿,购置三百多辆新能源汽车,公交分担率达到20%,这是比较高的水平。同时全体市民的一卡通,去年五折优惠。

我们在绿道基础上, 建立60 公里的慢行系统, 计划共投入7000 辆自行车供市民低价租用。

岐江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可是水像酱油一样, 水还有味道, 三年时间, 我们要治理岐江河, 今年将一鼓作气, 计划投入60 亿, 使全市的综合治理工程实现雨污分离, 这60 亿基本上都要埋在地下, 大家可能看不到, 但这是打基础、立长远, 是利于大多数老百姓的民生好事、实事。

编辑: 何平

 

江门市委书记刘海

江门市委书记刘海

江门

左联广佛右联珠中

大力推进“一体化”

刘海说, 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30 亿元, 基本实现了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06 年翻一番的目标; 产业转型升级成绩显着, 在省2010 年度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评估考核中获得“优秀” 等次; 去年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江门守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未来五年, 江门一方面要“跳出江门来看江门” , 把江门的发展放在珠三角一体化中去谋划, 坚持“左联广佛、右联珠中”, 尤其要更加主动接受广佛经济圈的辐射, 加快推进“双转移”; 另一方面, 要借鉴他山之石,做到发展经济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重视民生事业的发展, 重视解决“三农” 问题,构筑产业发展大平台, 推动侨乡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 我们则主要抓三件事,即‘种树、修路搭桥、抓大项目’ 。‘种树’ 主要是抓好民生工程、民生事业, ‘修路搭桥’ 就是改善投资环境,‘抓大项目’ 就是搭建大平台, 引进大项目, 加快发展。”

现场问答

侨乡精神引导市民 江门创文再出发

记者:2011 年江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想问一下创文成功对江门市有什么重大意义, 下一步怎么样巩固创文的成果?

刘海:创文成功只是一个起点,不是一个终点,所以今年的表彰大会上,讲的口号是“江门创文再出发”。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压力更大, 接下来从三个方面做好创文的巩固工作。

首先是继续把环境搞好。其次是管理。江门是中等城市,现在有120 万城市居民, 随着省委省政府要求和形势发展需要,社会治理模式要进一步提升,使城市能够在一种有序的管理之中逐步形成文明进程。最后还要提高人的素质。江门是全国第一大侨乡, 有400 多万的海外华侨, 也在家乡推动和发展各种社会组织,比如慈善机构、义工团。

下一步,从提高市民的素质这一方面规划创文工作。比如推进基层文化、基层体育,同时用侨乡的精神鼓励引导市民。

编辑: 何平

 

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

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

韶关

建芙蓉新城

塑区域龙头

均生产总值2.8 万元, 分别比2006 年增长76.6%和77.5%。“双转移”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双优”。丹霞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圆满承办了2011 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主会场系列活动。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城乡建设成果显着。老城区改造顺利进行, 芙蓉新城建设有序推进, 城镇化进程加快。武广高铁、韶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韶赣铁路和广乐高速公路建设进程加快, 区域交通枢纽初步形成。湾头水利枢纽工程竣工运行,乐昌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基本建立。生态建设持续加强, 森林覆盖率达到71.5%,90%以上的乡镇实施了乡村“清洁美”工程。

现场问答

治水修路办教育 种树治污兴百业

记者: 省委省政府对韶关市的发展定位之一就是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 韶关的发展比较滞后,基础比较薄弱,韶关未来五年将如何加强发展, 肩负起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

郑振涛:韶关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有四个方面的优势和条件:1、区位。现在武广高铁通了之后, 广州到韶关只要50 分钟;2、产业。韶关是广东的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势比较明显;3、基础条件。芙蓉新区的规划面积是50 多平方公里,韶关未来的目标, 城区的人口100 万到120 万, 城区是120 到130 平方公里的面积。4、文化的优势。韶关出过一个宰相张九龄,后人的评价是自古南天第一人, 张九龄就是地地道道的韶关人。六祖惠能在韶关传宗弘法37年。

记者:大家越来越关心生态环境问题,韶关是广东的生态屏障, 请问韶关在加快发展中,如何把生态环境保护好?

郑振涛:一是治水修路办教育,二是种树治污兴百业。

种树治污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重点,我们准备大力贯彻党代会精神,回去搞百项工程兴韶关的项目, 其中造林绿化工程和治污工程列了20 个项目,接下来准备在种树造林绿化和治污保障方面做工作。

编辑: 何平

 

云浮市委书记黄强

云浮市委书记黄强

云浮

广东大西关

经济大提速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 云浮全力加快建设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循环经济和人居环境示范市、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 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黄强说,云浮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各项主要指标绝对数几乎都排在全省的后七位,但近几年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几乎都排在全省的前七位,而且不断刷新排位。2011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速均排全省第1 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排全省第3 位,生产总值增速排全省第7 位。

云浮还将加大宜居城市建设力度,打造“值得作为故乡”的“宜居、宜业、平安的幸福之城”,大大增强了云浮市民和外界对云浮发展的认可度,在广东省统计局新公布的《2010 年建设幸福广东综合评价报告》中,云浮在粤东西北地区排名第二。

现场问答

农村改革经验 努力越过珠江

记者:云浮被确定为中国农村改革实验区,下一步云浮的农村改革有什么打算?

黄强: 我们未来着力于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着力创新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大家知道云浮培育出中国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之一的温氏集团,去年它的销售收入达到312 亿,利润达到48 亿。在全国来说,是一面旗帜。同时它在农业产业化的经济体制上有很多创新。

二是着力在创建信用云浮上下功夫。温氏集团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诚信。前一段时间,进行了农村金融改革,尤其是省委提出“三打两建”,我们边打边建,建设信用云浮,这在全市铺开,这是全市的工程, 目的是想办法把农民的资产转化为资本, 将农民的信誉转化为资本,来推动云浮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是着力于在土地的流转上探索。农村的土地如何流转,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希望我们的经验不仅能够走过珠江, 还能过黄河和长江,这是我们的努力。

编辑: 何平

 

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

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

河源

抓节能减排

获绿富双赢

在记者招待会上, 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以“六大提升”概括河源市近5 年来所取得的成绩。首先是发展理念的提升,全市统一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绿色崛起”和绿富双赢。“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身体健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他强调。

何忠友表示, 河源的发展后劲也有大提升, 河源成功创建5 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为全省最多。至2011 年底,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建成投产项目近500 个,投资额500 亿元,在建项目100 多个,2011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00 多亿元,五年增长2.18 倍。

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文化地位以及民生福祉的提升同样比较显着。

何忠友表示,河源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森林防火问责制,率先进行林业体制改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71.8%,居全省前列。

同时,强化环保意识,五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62 万吨、落后水泥产能101 万吨,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被评为“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

河源大气质量、生态环境指数保持在全省最好水平,是全省唯一无酸雨的地级市。

现场问答

走生态文明之路 喝万绿湖直饮水

记者: 河源是广东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的源地,在经济发展,特别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当中, 该如何确保生态环境持续优秀?

何忠友:对于承接转移来讲,一是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依托园区进行承接。绝不能够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山区和后发地区来讲,要避免过去的弯路。

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的路子,生态文明发展就是按生态承载的容量来发展。

记者: 都说万绿湖的水是广东最好的水, 有什么计划让广东更多的人喝上万绿湖的水?

何忠友:河源市1993 年就开始推动这项工作,提出来叫做直供水,后来经过论证以后,把它改为走直饮水的道路,因为水质很好,可以直接饮用。

我们2011 年7 月份提交了新东江水库直饮水的报告, 等专家论证完就可以批准立项,我们跟东莞、深圳、惠州签订了框架协议。

编辑: 何平

 

肇庆市委书记徐萍华

肇庆市委书记徐萍华

肇庆

推进广佛肇经济圈建设

肇庆市委书记徐萍华说, 围绕汪洋书记对肇庆提出的“肇庆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的新要求,肇庆市委提出了以肇庆高新区引领新型工业化、以肇庆新区引领新型城市化的“两区引领两化”战略,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肇庆科学发展新路径。

肇庆大力推进广佛肇经济圈建设。

参与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分工与合作,着力培育金属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汽车零部件、林产化工、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 构建具有肇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2011 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300 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着力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形成以肇庆高新区为龙头,带动高要金淘工业园、四会亚洲金属再生工业园、广宁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和中山大涌(怀集)、顺德龙江(德庆)等产业转移园区齐发展的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格局; 着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深化校市合作、校企合作,2011 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1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 同比增长49%。

徐萍华表示, 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五年来,市县财政民生投入年均增长27%,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强市、医疗卫生、文化强市、环境保护等全面发展。

现场问答

绿色低碳主导新区招商

记者:肇庆的发展战略把高新区和肇庆新区提到比较重要的位置,目前推进的情况如何?

徐萍华:一是大旺高新区,这一直是作为肇庆工业化起步非常重要的标志。现在正在做产业升级和人才集聚以及品质创新、环境优化这四个方面进一步打造国家级的高新区。另一个是肇庆新区,以绿色低碳作为新区规划的主题。目前新区的规划已经完成了总体规划。5 月底会提交给省政府,按照程序获得批准。

我们也正在做招商引资的工作,一方面跟新加坡发展局合作, 对国际低碳标准如何在肇庆新区成为示范和样板进行规划和合作; 跟国家环保科技集团合作,发展环保产业,就是绿色低碳理念,成为承载产业的主导方向。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跟央企合作。一经省政府批准规划之后,从下半年,肇庆新区就会正式启动建设。

编辑: 何平

 

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

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

佛山

使科技创新成为发展动力

“财富未必会带来文明, 但是没有财富往往不能带来文明。”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2011 年, 佛山市生产总值达到6600 亿元, 年均增长14.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7396.5 亿元,增长18%,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73.8 亿元,增长22.2%,成为佛山第一支柱产业。佛山市抓住《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的重大机遇,推动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佛山市先后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城市。

“政府要更好地帮助企业参与到竞争之中”,李贻伟说,佛山市实施金融发展三项计划,建设广东金融高新区,推动企业上市,以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积极合作, 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U-佛山”催化智慧佛山。李贻伟表示,“U-佛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信息化提升各项事业智能化水平。国内首条城际地铁广佛地铁开通,建成密度全省排名第二的高速公路网数字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引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如期完成“三年促变,绿地佛山”美化绿化亮化佛山第一阶段任务。

李贻伟透露,五年内,佛山市投入民生事业700 多亿元, 占市一般预算的一半以上,“每年向市民承诺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做到件件有交代,事事有落实”。

现场问答

政府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和宽松

记者:佛山的转型升级是怎么做到的?

李贻伟:佛山的转型发展的历程就像有机蔬菜一样,不再用撒农药的方法, 企业做出来的产品非常“友好”,企业开始认识到自然资源不再是无限的了。企业家提前感受到这点,提前布局,所以佛山转型经过5 年之后走出来的实际上是企业, 是他们的功劳, 政府只是不阻挡他们,不设任何阻力,我觉得佛山政府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对市场的敏感度,宽松度。我觉得升级方面反而是我们今年最大的挑战。

编辑: 何平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

东莞

让每天绽放新精彩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介绍,5 年来,东莞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进一步突出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使之占近50%。东莞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人才东莞战略,落实“八个10 亿元”

帮扶企业措施, 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举办了“漫博会”、“台博会”、“外博会”。

东莞市积极推进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精简33%。铺开简政强镇工作,下放管理权限500 多项。东莞市多年来把社会治安工作列为民生实事之首,强力推进“治摩”,全面整治“黑网吧”,扫除“黄赌毒”,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在全省率先同步建设镇(街)、社区(村)和规模企业综治信访维稳机构, 促进转型期社会矛盾有效化解。

“每天绽放新精彩”成为城市整体宣传口号。徐建华介绍,为实施文化东莞工程,东莞市每年投入10 亿元,推进文化设施全覆盖,“莞产” 原创作品先后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重大文化奖项, 被确立为全省唯一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五年累计投入了573.1 亿元,用于民生建设, 占同期市财政支出的69.5%”, 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全免费和教育强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建立新莞人积分制入户入学等制度。

现场问答

农民工幸福感要重视

记者: 中国人民大学4 月24 日发布的“中国农民工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中,东莞和深圳的排名垫底。请问如何建设一个幸福的东莞,让占据东莞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民工感受到东莞转型升级当中的幸福。

徐建华:农民工幸福感,东莞和深圳靠后的问题,要引起重视,毕竟幸福是主观感受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主观感受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去忽视这个结果,要重视它,对农民工的反映的问题,在东莞是全局问题,还是局部问题,是不是主流问题,这是党委政府要重视的。

对群众的幸福感、主观感受也有引导的问题。深圳、东莞,包括珠三角在内的还是外来农民工向往、乐意留在的地方, 如果珠三角幸福感不好,就很难解释还有两千多万农民工在广东这片热土。

编辑: 何平

 

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

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

惠州

共建共富共享共乐共治

“我们积极探索惠民之州的实践路径,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推进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的全过程”,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表示,惠州市圆满完成了经济总量比2006 年翻一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承办第13 届省运会“三件大事”,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1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97 亿元,年均增长15.1%,先后跨越1000 亿元和2000亿元两大台阶,排名跃居全省第六位。2012年第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7%,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我们率先提出打造民生财政”,黄业斌介绍,惠州市坚持保障“底线民生”,发展“基本民生”,解决“热点民生”,市级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3.9%。在全省率先实行“三网合一”,实现全民医保。创新实施“双项目”扶贫法,74 个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 万元,脱贫率达100%。

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是惠州市推行文化惠民的突出特色。黄业斌表示,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才是硬任务”的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惠州连续两次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金牌。未来,惠州将全力建设大亚湾经济带、打造四个产值超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争当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市“三件大事”。

现场问答

“四个公共”打造示范区

记者:今年惠州成为广东省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首个试点市,请问惠州如何打造全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区?

黄业斌:围绕四个公共:围绕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把几个公共作为试点的重要内容。核心就是全覆盖、缩小差距,制度化、常态化,要秉承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的理念,把“五个共”的理念,贯穿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全过程。

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做到四个基本保障: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对这四个方面, 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通过试点,能够达到基本的保障,试点工作搞好了没有,就是检验标准,这是群众的评判标准。

编辑: 何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