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38期走近院士活动在上海大学举行,中科院院士干福熹为大学生做了题为“做人做事做学问——我60年科研生涯的思索”的演讲。干院士是光学和材料学科学家,我国光存储技术的开拓者。30年前,他主动辞去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光机所所长等领导职务,一门心思做科研,培养学生。演讲中,他告诉大学生,他对30年前的“辞官”一点也不后悔,“做人要懂得取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干福熹院士已年届八旬,但他精神矍铄,依然在做科学研究。他戏称自己是“一辈子和玻璃打交道的人”,1952年,干福熹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者,提前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来到位于长春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从事光学玻璃研制工作。突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家庭成分,使干福熹成为了当年“又红又专”的标兵。然而,十年动乱时,他却因曾出国访问而被戴上了“特务”的帽子。文革结束后,干福熹得到平反,当上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兼任上海光机所所长。
“那些年的上下起伏,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而是要有良知和骨气。”干院士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带着这种人生感悟,1982年,干福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主动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并表示今后不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官,而是个做学问的人,在领导岗位上要处理很多行政事务,科研时间就没有了。“同学们,我觉得做人要懂得取舍,你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对自己应有清醒的认识。”
主动辞官后,干福熹院士投入当时新兴的光电子学领域,开创了我国数字光盘存储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进入21世纪,年过七旬的干院士又转入了“科技考古”这一科学与人文交叉的科研领域。如今,他仍在带教学生,从事古代玻璃和玉器的研究。
在这位八旬老科学家的心中,“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埋头苦干”是人生的信条。他觉得,现今科技界的学术腐败,院士评选时的一些不光彩行为,都是部分科研人员心态浮躁、追名逐利所导致的。为此,干院士寄语年轻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他最欣赏的一句古人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