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陕西靖边县扶贫移民 助力农户快步奔小康
陕西靖边县扶贫移民 助力农户快步奔小康
白于山区移民户移民搬迁前居住的土窑,条件十分艰苦(摄影 陈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重):陕西省北部的白于山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这里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的农民,不仅面临交通难、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等问题,一些农户甚至还面临温饱问题。
今年47岁的张有刚异地搬迁之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白于山区畔沟乡的沙崾村。由于土地贫瘠、干旱缺水,那里的村民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遇上不好的年景,全家人都得饿肚子。虽然村子早在上世纪90年代通了电,但是村民的吃水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村民每天都要赶着毛驴去山下水源地驮水,来回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张有刚说:“我们那儿都是山区,土窑洞。我们那里山大沟深,交通也可不方便。吃水都是赶上驴车,去沟沿下去驮水。主要就种些豆子、玉米,收成不好,一年也就将够维持生活,有时候连生活也维持不了。就是毛驴驮水心胆寒,反正有女儿也不嫁我们那儿。”
2011年8月,榆林市靖边县启动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为山区农户修建现代化的新型移民社区,分批次安排山区农户搬出山沟沟,到了城镇居住。2015年夏天,张有刚一家喜迁新居,住进了海则畔移民社区二区一套80多平米的两居室。这套两居室招标价约11万元人民币,经过政府补贴后,张有刚只交了3.2万元就买下了。新房子宽敞明亮,水、电、气一应俱全。张有刚的妻子袁小宁谈起自己的新生活,乐得合不拢嘴:“那阵儿都没想过,一直都没想过能住到楼房里头。房子住得好,做饭嘛,你看不用烧柴,不用拉水,可比我们老家方便多了。气一打开就有,以前嘛要烧柴,在老家烧柴遇上点雨,点也点不着火。现在你看可方便了。”
不过高兴之余,张有刚也有新的担忧:种了一辈子地,进了城,靠什么生活?
作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政府想农民所想,积极帮助移民户在城里实现就业,为此还举办了电工技术、汽车驾驶、电脑操作等各种免费的培训班。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张有刚,通过技术培训,很快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他说:“那阵儿还有点担忧的,我们都是靠种地为生,刚让上来那阵儿怕没有合适的生活(工作)做。经过政府(组织)的培训以后,我们学到了一定的长处。我选择了电工技术专业,也找到了适合的生活(工作)。我现在就在这个小区当电工。一个月收入3000来块钱,满意嘛!”
张有刚所说的小区,就是他所居住的海则畔移民社区二区,位于靖边县城以东4公里,是一个集城市化、工业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移民社区,2011年8月正式启动建设。整个社区规划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计划安置白于山区群众8720户,共36790人。这个移民社区全面建成后,将根本上改善白于山区群众的住房、上学、就医、用电、用水、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
实际上,移民搬迁工程给农户带来的远不止是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最重要的是为农户的增收创造了更多的可能。首先,为移民户在城镇就近务工、创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其次,通过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性收入;此外,政府通过扶助移民户建房或买房,还直接增加了农户的财产性收入。靖边县扶贫办副主任刘忠琪介绍说:“我们这个移民点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原居住地的产权都不变。他原来的耕地、他的林地、他的土地都还属于他。那么有条件的农民和有空的农民的话,在春季回去种上庄稼,再上来在城里边打工,两不误。所以有了两份收入,一部分是他原住地的种植业收入,另一部分是他进城的一些打工收入。所以基本上就能满足、保证他到城里的消费。政府从多种渠道上,来给这些贫困户、进城移民户倾向扶持,让他们再也不能过过去那种苦日子了。”
据悉,截至2016年5月底,靖边县已有6792户29028人像张有刚一样完成了异地搬迁,开始了崭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