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家骥
甲骨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成体系的汉字,它是殷商时期的遗存,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有人可能会问:商朝人为什么不以笔写字却用刀刻字,而且还要用并不太硬的青铜刀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字呢?
原来,甲骨文是占卜用字,并不是当时的正常书写文字。商王崇尚迷信,凡王室的大事、王室成员的活动,以及其他国计民生等问题,常常要用龟甲兽骨来占卜吉凶。占卜时需在甲骨上铭刻时间、占卜者、占卜的事情及应验结果等文辞,这就是甲骨文。
古人怎样用甲骨占卜呢?占卜前,在龟甲背面钻一个眼(不能钻透),叫做钻;旁边刻一个较浅的椭圆形槽,叫做凿(图1)。占卜时,将一根细木棍前端烧成炭火后用以烧灼这龟甲背面的钻眼。于是龟甲表面的相应部位就因受热不匀而发生坼裂,占卜者根据这坼裂纹来推定吉凶,并把相应的文辞刻在甲骨上。用兽骨占卜是在任意一面刻辞,另一面钻凿。这种火灼甲骨以坼裂纹占吉凶的行为就叫做卜,卜字的甲骨文就是这裂纹的象形(图2)。而占字则是向神问讯,以及察看裂纹用口说出吉凶,所以用卜、口两字会意(图3)。这坼裂纹也有专门名称,叫做兆。兆字是两个裂纹合成的(图4。现在尚未发现兆字的甲骨文,这里借用秦简文字)。占卜者叫做贞人(贞是卜问之意)。贞人是占卜之史官,官阶不高,然权力极大,在祭祀占卜时他们代王言事,在卜辞中传达上天鬼神之意。这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丰富知识,反应敏捷且分析判断能力极强的人,不能与现在街边装神弄鬼的算命先生同日而语。
甲骨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殷是商代自盘庚至帝辛(纣王)共12个帝王的都城(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年),甲骨文就是这200多年间的文字。甲骨用于占卜后,有的被窖藏,有的留存于殿堂。商朝灭亡时,都城被毁,沦为废墟(殷墟),全部甲骨埋于地下,直到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首次被学者发现。从那时至20世纪70年代,共计发掘甲骨15万片以上,整理出单字4500余个(这当然不可能是当时的全部文字)。其中能跟《说文解字》的小篆字体对上号的仅941字,因此不少古文字学家认为可识的甲骨文不超过1000个。而且这941个字能跟现代汉字对上号的也就800个左右,所以只有少量现代汉字能找到相应的甲骨文。现代搞甲骨书法的人常因没有相应的甲骨文而用同音假借或偏旁拼合的方法来解决。某些人由于不懂古音和不了解古今偏旁的复杂对应关系,有时不免会写出一些莫名其妙、不伦不类的新甲骨文来。
占卜用的龟甲一般是经过打磨的腹甲,间或也用背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肩胛骨有骨扇,利于钻凿和刻辞,其次还用腿骨和肋骨。那么多的甲骨是哪里来的?龟甲是诸侯进贡的,甲骨文中有南方、西方(实为西南)贡龟的记载,其中还包含海龟。兽骨应该是就地取材的。所谓兽骨其实大部分为家畜,牛骨最多,其次马、羊,再次猪、狗、猫;真正的兽骨极少,有虎、鹿、犀牛等。此外还有人头骨刻辞,这是在战争中将俘虏的敌方国部落首领杀了祭祀以后,在头盖骨上刻字以炫耀战功。这样的甲骨只发现了残缺不全的12片。
甲骨文的发现,震古烁今,意义重大。第一,从历史研究方面看,甲骨文虽然文辞简约,但内容涉及王室贵族、官吏礼制、平民奴隶、鬼神祭祀、疾病生育、军队战争、刑罚监狱、方域贡纳、农桑渔业、狩猎畜牧、手工业商业、出入交通、天文历法、气象风雨、都邑建筑等诸多方面,所反映的商代后期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孔子曾感叹“殷礼无征”(译:殷商礼制缺乏文献实物的验证),甲骨文的发现,弥补了这一缺憾,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第二,从文字学角度看,甲骨文对研究汉字的结构、汉字的起源及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帮助我们弄清了许多字的本义。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许多说解的正确或失误,都因之得到证明或纠正,进而有助于我们对先秦古籍的训释。
现在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甲骨文是占卜用字,那么当时的正常用字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在纸发明之前,我们的先人以竹简作为写字的材料,殷商甲骨文里有册、典二字,便是明证。册字(图5)是两条绳子将若干竹简编连到一起;典字(图6)是两手捧册,或两手将册捧到几案上,意指被尊为典范的文书。另据《尚书·多士篇》记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译:你们殷人的祖先,有书册有典籍,记载了殷王朝革了夏王朝的命。)这是周公姬旦代表周成王训诫被灭亡的殷商旧臣的话。这些都证明当时竹简已广泛用于书写,而且册、典上的记载,肯定要比占卜的甲骨文详细丰富。那么,为什么现在寻觅不见当时的竹简或册、典呢?那是因为,甲骨以其坚硬埋藏了3000多年而不腐(但也已成碎片),得以重见天日,而竹简、册、典在地下历经沧桑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跟大地融为一体了,这是令人遗憾的。所以,我们今天只能以占卜用的甲骨文作为殷商文字的实物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