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式分居一次别离
资讯
资讯 > 正文

小成本伊朗电影引发全球大共鸣

“没有炫目的特技,没有华丽的场面,《一次别离》如同大部分伊朗电影一样,展现的是最朴素的生活状态,表达的却是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台湾作家杨照曾说:“故事本身,便已包容一切。”这句话用来形容伊朗电影再合适不过。

不久前在香港举行的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上,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剪接四项大奖收入囊中。这部电影成本仅为30万美元,可却在去年柏林电影节勇夺金熊奖、今年捧回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金人,犹如飓风般横扫欧美亚三大洲,席卷了超过25项国际大奖,收获了与低成本截然相反的高票房,其影响力不仅秒杀了有史以来任何一部亚洲影片,也将伊朗电影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一个传奇拿奖拿到手软

早在去年,《一次别离》就成为国际影坛的惊世之作,不光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五名男主角更共享了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两名女主角则赢得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随后的亚太电影节、悉尼国际电影节、英国广播公司世界电影奖,几乎可以数出来的重大电影盛典的最佳影片、最佳外语片都是它,直到今年,又拿到了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部亚洲影片享有如此多殊荣。

这部影片由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剧情其实很简单,讲述了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纳德和西敏,面对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流产的女钟点工等诸多问题,他们在道德与法律的纠结中痛苦挣扎的故事。

该片运用冷静客观的叙事技巧,以充满关切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当代伊朗人的生存状态,看似只是在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实质影射了整个伊朗社会的现状,将亲情与伦理、道德与法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种成功源自返璞归真

《一次别离》的全面丰收并不是偶然,其实伊朗电影早就受到全球影迷的追捧。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伊朗电影步入了发展黄金期,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像阿巴斯、马克马巴夫、马吉德·马吉迪这样的大师级导演,受到了全球电影艺术界的一致推崇。伊朗电影植根于西亚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一度风靡全球的伊朗儿童电影,更为其增添了一分纯真之气,《白气球》《小鞋子》《天堂的颜色》便是其中的经典佳作。

豆瓣网上的很多“豆粉”将伊朗电影称为“有深度的清

新”。确实,与大动作大场面的欧美片相比,伊朗电影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特质,这也是破解其成功密码的一把钥匙。伊朗电影通过写实的表现手法、舒缓的节奏、温和而深邃的思考,展现出伊朗人民对安宁平静的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宽容、爱的追求。

比如《一次别离》,冷静而客观的镜头只是在本分地说着故事,不矫情、不煽情,但镜头下的“言外之意”足以让观众感动。结尾的最后三分钟,法官听取女儿的最终选择,而夫妻两人门外埋头静候裁决,他们焦虑的表情更令人心碎。

一点启示小成本大成功

“星星是穷人的钻石。”这是风靡全球的伊朗电影《小鞋子》里的一句台词,其实很多伊朗电影的投资都少得可怜,《一次别离》30万美金的投资已经算是“大制作”了,因为还有不少伊朗电影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为节约成本,连电影配乐都干脆省去。

成都独立摄影师李俊研究和关注了伊朗电影多年,他说:“面对伊朗电影最近的大获全胜,我们中国电影人应该集体反思,现在中国电影动辄几千万甚至数亿的投资拍出来一部电影,看上去很光鲜,实际上却没什么营养,很难能成为经典。”

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王小帅等也是伊朗电影的忠实拥趸,之前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贾樟柯时,他就极为推崇伊朗的国宝级电影导演阿巴斯:“我的导演理念其实也多少受到伊朗电影的影响。他们的电影都是小制作和小成本,但故事很贴近老百姓生活,能引起

大众共鸣,同样能取得大的成功,这对我们有很大启示。”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 实习生邵晨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