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日记第二卷未涉八卦
资讯
资讯 > 正文

苏珊·桑塔格日记第二卷未涉八卦

  《因意识羁于肉身:1963-1981》书封。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美国文化评论家、小说家,当代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

  《因意识羁于肉身:1963-1981》书封。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美国文化评论家、小说家,当代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

早报记者 石剑峰

2008年底,三卷本美国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的日记首卷《重生:1947-1963》由桑塔格的儿子大卫·里夫整理出版。第一卷桑塔格日记曝光了不少她成名之前的个人隐私,包括其双性恋性倾向。

3年多过去,第二卷桑塔格日记《因意识羁于肉身:1963-1981》(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日前出版,在第二卷中没有太多个人八卦,更多是作家对这10多年丰富多彩的世界和知识界的记述,也是桑塔格个人政治和道德反思的读本。

第二卷没有太多八卦

2008年底,由大卫编辑的桑塔格日记第一卷《重生》出版,第一卷从1947年开始,那年桑塔格只有14岁,她来到加州大学,在那里她发现了自己的双性恋性倾向。在转学前往芝加哥大学之后,她嫁给了菲利普·里夫教授,并和他育有一子。但桑塔格很快就离开了婚姻的羁绊,来到牛津和巴黎。这部日记之所以命名为《重生》,正是缘于那个时期桑塔格的百般挣扎的情感经历,所以第一卷的桑塔格日记强烈满足了读者的窥私欲。

对于桑塔格第一卷《重生》在2008年底的出版,批评界当时也有不同声音,比如桑塔格在生前并没有授权愿意出版自己的日记,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充斥着内心焦灼的私人日记可能让人觉得,她就是一个普通人。

《因意识羁于肉身》紧接着第一卷《重生》的内容,从桑塔格自己的日记追溯了她在文坛、艺术界和纽约知识分子圈初出茅庐到成为世界知名的批评家之路。里夫毫无遮掩地编辑母亲的这些日记,没有删节和修改,他唯一做的就是取书名和纠正日记里的事实性错误,然后让读者自己从这些日记中寻找桑塔格那些散文的蛛丝马迹。

1966年,桑塔格出版的《反对阐释》奠定了她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因意识羁于肉身》始于嘈杂的1960年代,终于里根上台,这第二卷桑塔格日记《因意识羁于肉身》八卦少了,更多是对这10多年丰富多彩的世界和知识界的记述,也是桑塔格个人政治和道德反思的读本。

作家在日记里分析自己

第二卷的书名“因意识羁于肉身”来自于桑塔格1965年5月22日日记中的一句话,那年她32岁。开始第一句话,她写道“小说中关于思想——一位艺术家在思考他的作品”。随后在空白处她加上了一句话:“一个精神性课题,但这系于创造一个客体(因意识羁于肉身)。”这个书名同样也是由苏珊·桑塔格的儿子大卫·里夫所取。这是一个陌生而又怪异的短语,有一点悲伤,象征着精神受困于激情,也令读者对这500多页日记充满想象。

在这些日记里,桑塔格不断把自己作为对象进行分析,比如她的饮食、双性恋倾向、作为爱人的癖好,还有她对母亲毫不掩饰的憎恶,在第一卷中她已经写到与姐姐的疏远。在日记里,桑塔格也记述了一些对话,历史性场面和只言片语的观念,比如“在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代艺术在俄国,但他们太超前+太孤立了”。

桑塔格日记第二卷从1963年一直到1981年,这一段时期是桑塔格在创作上最辉煌的10多年。从30岁一直到48岁,日记里的这段日子,桑塔格完成了《坎普札记》、《疾病的隐喻》、《论风格》和《反对阐释》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在抛弃学院学术界后,桑塔格用30年时间写作和消费纽约文化:看电影,参加她的艺术家朋友罗伯特·劳森伯格、保罗·泰克和贾斯培尔·琼斯的展览。在这部日记中,出现的众多文化界名人也许会让读者会心一笑,只可惜桑塔格这些日记通常都非常短小、简略,更多的是她个人对周遭的观察、读书摘要,以及书单。

日记中不谈自己患癌

在第一卷中,桑塔格在日记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生活,包括自己的双性恋,与丈夫菲利普·里夫的8年婚姻,虽然只是一笔带过。在第二卷中,桑塔格基本没有提到影响她一生生活以及晚年创作的一件事:1970年代中罹患乳腺癌。她为这次乳腺癌经历写下了《疾病的隐喻》,但在日记中唯一能与生病经历有关的句子是:“使尽全力跑在死亡之前——在它面前,转过身,面对它,让它抓住我,越过我,然后在它身后,用正确的节奏、有尊严地,处惊不变地往前走。”

她避开了疾病,把对疾病的思考写进了书中,相反,她记的最多的是她个人的欲望和野心,比如对她个人的写作野心这样写道:“在每个时代,作家都分三组,第一组是有些名气的,获得了‘地位’,会被持同样语言的同代写作者提及,比如施塔格尔、埃德蒙·威尔逊等;第二组是具有国际性的,他们会被欧洲、美国、日本的同行们不断说起,比如本雅明;第三组会被一代代作家,用不同语言反复阐释,比如卡夫卡。我已进入第一组,摸到第二组的边了,希望将来能在第三组扮演角色。”桑塔格渴望成为最伟大的作家。

在第二卷中的苏珊·桑塔格形象是独一无二的:她比同代人聪明、敏捷、充满活力。对于自己已经是明星的角色,桑塔格说:“成为名人是为了有机会和他人接触,而不是被孤立起来。”这句话写在1966年的布拉格。

但谈到这些围在她身边的普通人,她又写道:“这些人就在那——那是真的。但那就这样了。他们都是微不足道的人,迟钝,几乎不能自己感觉或者思考。我不得不教他们如何思考,如何生活,他们太懒惰了而不能为自己做点什么。事实上,他们可以,如果他们愿意并真的去做。但他们似乎没有任何动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