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香薰
资讯
资讯 > 正文

原标题:悠远香薰

在中国,香薰的历史久远。古代,香薰多用于宫廷、庙宇,官宦、士大夫之家,它不仅体现的是生活质量,更是显示了地位与身份。在一个专题展览上看到过多款造型精美的香薰,其中有汉代(公元前206—220年)的铜香薰,镂空的山形盖上立有凤钮,与圆住相连的底座,盘踞着蛟龙,显然这不是一般场所摆放的香薰;被标注为西汉(公元前206—9年)的6尊香薰,有鎏金的、有陶制的,当然多为铜制,这些香薰体量都较大,故也可称之为香炉。我说的这个专题展览,是2014年在福建省博物馆展出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七省均为沿海省份,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海南。 当时就想,香薰为何在汉朝兴盛起来,以至成了展出文物的重要部分?这显然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中国悠久的香薰历史中,西周宫廷便设有专门的官员,专事薰香,秦汉时期,随着海上与陆地交通的发展,包括檀香、龙脑等更多来自海外的名贵香料进入宫廷,汉代的香薰盛行,在一定的意义上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尚,反映了对外贸易的状况。汉武帝通途“凿空”西域的同时,又以舟楫于南海,初步形成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交往的宏伟构架。因为香薰的精致与实用,与一次性消费的香料不同,得到了久远的流传,也就成了丝绸之路的一个见证。

在香薰这个符号上,则有可能说明福建开放形态的趋早性。西汉时期,福建称为闽越,是为南方一个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因为远离政治中心,而海上交通便利,与海外及周边地区有了密切的联系。武夷山汉城出土的文物中便有镂空香薰,而同样的香薰在南越国的遗址中也出现过。香薰作为一种用品,用来燃薰香料,而当时的香料主要产自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因而要获得香薰使用的香料,必须通过海外贸易,而闽越国的香薰也自然流至海外。一般意义上说,香料多体现为进口,香薰则可能出口较多,数量与种类都很可观,甚至体现了“来图加工”“私人订制”的一些特性。德化的白瓷可与景德镇齐名,其工艺瓷品远播海外,香薰则是德化工艺瓷之一种。我在德化陶瓷博物馆中见到一尊名“马克·波罗香薰”,白胎青釉,花卉图案、器身造型、线条刻画等,都体现了浓郁的域外风情,这尊十七世纪前欧洲常见的香薰(炉),便是产自中国德化。最近在永春发现的另一尊明末的香薰,同样出自德化窑。那是葱根白釉古阿拉伯文开光三足香炉,敞口直腹,内底满釉,微凹,外底素胎微鼓,三足而立。这个香薰,不仅图案、纹饰体现了典型的外销瓷特征,而且在香薰炉壁上铸以古阿拉伯文。这种写有阿拉伯文的德化瓷,泉州博物馆馆长曾于1995年在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中见过。

永春与德化作为两个闽南山地的县邑,自古至今均属于泉州(府、地区、市),都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或者说,它们以不同的商品,支撑着泉州的海外贸易。德化因为陶瓷知道的人多一些,永春呢?可能就不一定,如果从香薰香料的意义上说,它们是相得益彰的。德化以“瓷都”著称,永春则希望以“香都”溢名。永春之所以敢于如此奢求,自有它的香文化积淀,其中就有直接来自阿拉伯薰香的“真传”。宋元之交,蒲寿庚“提举泉州舶司,擅蕃舶利者三十年”(《宋史·瀛国公本纪》)。蒲寿庚何许人也?其先世系阿拉伯穆斯林,因为海上贸易,寓居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后移居广州。南宋中后期,其父蒲开宗举家迁移泉州。蒲开宗去世后,蒲寿庚继承父业,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并且走向鼎盛。蒲氏从事香薰的基地便是永春。清顺治三年(1646年),蒲氏后裔移居永春达埔,传承先人的香产业,不仅经营,更有制造,上个世纪20年代便在永春开设“蒲庆兰香室”,后又在泉州水巷第十三间开设“蒲庆兰香室”,原料从泉州、厦门港进口,产品则远销南洋群岛,品类犹有“宋元遗风”。1933年蒲庆兰香室在永春《崇道报》上刊登广告,言:“本号历数世经验,所制各色名香,实超闽南。”蒲氏的香熏传统就这样在永春传承下来,至今,全县共有制香企业296家,就业人员超过3万,产品达300多种,行销国内外。永春与河北古城、厦门翔安、广东新会并称为“中国四大制香基地”。蒲氏的祖居地达埔,则建成了香薰的产业城。

海上丝绸之路的采风团没有去德化,也没有去永春,但却是真切地面对过他们历史的辉煌。那艘上个世纪70年代在泉州后渚港发掘出的南宋古船,现在就陈列在博物馆里,傍晚时分我们走近了那艘浩大的远洋货船,在惊叹其造船业时,也在惊叹其陶瓷业、香薰业,那艘载重200多吨的大船,发掘时除大量的陶瓷之外,竟惊现大量的香料遗存,有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胡椒等,总重量达两吨有余。因而有学者认为,这艘海船很可能就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起码“与蒲家香业有密切的联系”。

难怪有人也称“海上丝绸之路”为“海上香料之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