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县农业科普有一套
资讯
资讯 > 正文

白朗县农业科普有一套

本报记者 陈志强 王杰

尼玛家的温室大棚坐落在日喀则市至白朗县城的公路旁。走进他家大棚,只见满棚的黄瓜苗,像是正接受检阅的方阵。

尼玛介绍,每个棚种多少棵苗,苗间距多大,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这样才能确保黄瓜长势好、产量高。在尼玛的3个大棚里,我们看到,无论是种西红柿还是青椒,都有一套严格的技术标准,这是白朗县技术人员总结出来的一套标准化种植模式。

正是有了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尼玛家的大棚效益可观。尼玛介绍,前一季种的是西瓜,半年赚了8000元,但尼玛仍然不满意:“还是技术不到家,不然收入会更高。”好学上进的他向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技术人员要求继续开展培训。

像尼玛这样主动学习技术的菜农,在白朗县非常普遍。白朗县副县长旦木真介绍:“这些年,农业科技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非常高。”他还告诉我们:“白朗县每年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几年间,前后投入5000多万,建设了集农业科技人员培训、新产品试种、标准化生产推广等各项功能为主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在旦木真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农业科技示范园。一走进示范园,农业科技给蔬菜种植带来的革新让我们震撼不已。在草莓试种大棚内,我们看到在一排排“小二层”楼房中,一株株草莓在塑料盆中不断成长,鲜红的草莓沉甸甸地挂在藤上。负责草莓试种的范庆波师傅介绍,这是最新的浇灌技术,每株草莓单独一个“家”。

园区负责人罗杰介绍,作为一个新品种推广基地,目前,示范园内有192个温室大棚,种植着64个品种,其中在全县推广的有25个品种,国家认可的无公害品种15个。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示范园大棚内,遇见几个农户,正在仔细听示范园科技人员的讲解,构建大棚、土地要求、育苗周期、不同品种的规划、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一个个“学生”都在专注的听着,会写字的还用笔记录下来。

罗杰告诉我们,白朗县每年都要把各乡村的农业科技骨干人员集中到示范园,进行培训,2011年培训了3000多人次;同时,派农业科技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传授、手把手教学,指导农户进行大棚种植,现场解决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全县还为每个村培养1名科技特派员,以此形成立体式的技术覆盖,确保菜农得到有力技术支持。

正是在科技的助推下,蔬菜种植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巴扎乡彭仓村的普穷家,我们看到,他家的3个蔬菜大棚,都是种植能卖高价钱的新品种蔬菜,比如西瓜、草莓、青椒、黄瓜等。3个大棚每年的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2011年,普穷家盖起了新楼。“我们家盖房子花了20万元,没借钱没贷款。”普穷自豪地说。

近几年来,整个白朗县,几乎每个种植大棚蔬菜的家庭,家庭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科技强农已成为白朗县的一大特色招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