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劲:与长征精神同行
【面孔】
62年前,新中国第一部书写长征的话剧《万水千山》在北京首演。62年后的今天,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登上了首都的舞台。这部继往开来的新作,在形式上大胆闯出了新路,升降舞台、声光电、大写意等手法不出意外地上演,而意外的是,饰演周恩来的刘劲却受伤了。
“为了体现长征转移的大开大合,这出戏的舞台设计高低错落,非常复杂。其中有一场戏,是周恩来和李德爆发了激烈的争执,当时一不小心,就造成了脚部骨裂。”谈起自己戏剧性的受伤,刘劲颇有些无奈。
9月底的时候,首演在即,受伤的刘劲却被医生明令禁止再次上台。作为长征胜利80周年话剧舞台上唯一一部长征剧的主演,他心里明白,演周恩来非他莫属,这个席他更是缺不得。最后,他是拄着拐杖上去的,身边多了一个警卫员,负责搀扶剧中的“恩来同志”——这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妙招”。
对刘劲来说,这当然不是他饰演周恩来最辛苦的一次。“风刀霜剑严相逼”,与领袖人物相伴,必然要经历常人所不能的艰辛。然而,站在舞台之上而非镜头之前,于他而言却是一次“回归”。毕竟三十多年前,他的表演生涯正是从舞台发端。
1963年,刘劲出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父母是支边干部,同龄人也大部分是藏族。在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幼时的刘劲从小便受能歌善舞的氛围濡染,对表演有了一种“痴迷”。高中毕业以后,刘劲毅然决定上省会成都寻觅演艺之路。在那里,他一待就是三年。
“第一年考上戏,没上。第二年考中戏,又落选了。”刘劲坦言当时“屡战屡败”的沮丧,但这绝不足以让他放弃希望。第三年,他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一举中的,由此也成就了自己早年“屡败屡战”的佳话。1983年,这位四川小伙终于来到了文化中心北京,开启了自己的艺术征程。
很多人并不知道,后来的“总理专业户”最初饰演的角色另有其人。1995年,香港导演张婉婷导演了电影《宋氏三姐妹》,刘劲也加入其中,并扮演少帅“张学良”。这并非巧合。他的身上原本就有相当“性情”的一面,演绎这位风云人物可谓得心应手。而更巧的是,造型大师王希终当时也在这一剧组里。这部戏杀青不久,刘劲接到一个电话,是《遵义会议》摄制组打来的。原来,饰演周恩来的演员始终未定,导演决定邀请他前往试镜——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后来他才知道,推荐他的人正是王希终。因为轮廓和相貌的相似,他早就被王希终“盯上了”。而试妆之后,他坦言“没想到会那么像”。
《遵义会议》由此成了刘劲“总理之路”的起点。此后,他相继在《长征》《周恩来在上海》《周恩来在重庆》《建国大业》等影视剧中,塑造了将近七十次不同时期的周恩来形象。21年来,刘劲扮演的周恩来刻画之似,数量之多,堪称同类型演员中的翘楚——而这绝不只是仅靠“长得像”就能做到。
“现在普遍有一种误解,觉得扮演领袖的演员主要是因为‘长得像’,因此把他们都划入特型演员。但事实是,现在很多领袖的扮演者都已是专业出身,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演员,而非模仿型的艺人。”刘劲反复强调,只是“相似”,纯凭“模仿”,无法成就一个好演员,“塑造”需要的是真功夫。
看得出来,他相当珍视演员这一职业的神圣感。努力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也成为他的“天职”。然而在他塑造的众多角色中,周恩来自始至终占有特殊的一席,以至于他决不接拍反面角色,生怕破坏了观众对伟人的印象。“扮演周恩来是我一生的荣幸。”这句话刘劲常挂嘴边。他与伟人之间,已有了特殊的“默契”。
“我出生的地方,就在红军长征的路上。”刘劲说,自己从小就听说,当年红军途径家乡,从不占用老百姓的民房,从领袖到士兵,都在树下把马一拴便休息。拍摄电视剧《长征》的时候,刘劲便领剧组来到领袖拴马的“三棵树”,祭拜英烈,作为开机的仪式。“过草地时,周恩来深受少数民族同胞的照顾,允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红原县’以为报答。”刘劲不无自豪地说,“现在,我就是红原县的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