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都许库尔:一生热爱在基层采访
资讯
资讯 > 正文

阿不都许库尔:一生热爱在基层采访

原标题:阿不都许库尔:一生热爱在基层采访

编者按 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四点希望,要求广大新闻记者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给新疆的各族记者极大的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今日,亚心网记者为您讲述第十四届长江奖获得者阿不都许库尔·阿不都克里木、住村记者燕红君以及3位年轻的少数民族记者的故事,分享他们在基层采访的亲历,倾听他们对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理解。

11月7日,库车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表演舞蹈《民族团结一家亲》。当日,为庆祝记者节,库车县举行了文艺演出并表彰了优秀新闻工作者。袁欢欢摄图

25年间,新疆日报社维吾尔文记者部高级记者阿不都许库尔·阿不都克里木采访过无数的人,而11月8日这一天,他成了新疆记者的重点采访对象,一天中接受了十几次采访。

荣获第十四届长江奖,他一直说荣誉不是他一个人的,是属于全疆新闻工作者的,回想记者生涯,他说:“选择当记者是我一生最正确的选择。”

走遍新疆的记者

“爸爸,我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你了,看到习爷爷和你们在一起,祝贺你,我爱你。”女儿莎美思娅甜美的声音让阿不都许库尔开心不已,祝贺的电话从新疆到北京,一个接一个。他在北京度过了一个终身难忘的记者节。

阿不都许库尔采访的足迹遍布中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市,包括新疆的每一个县,他脚下的路记录了他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热爱。

在身体方面,阿不都许库尔有一点特别,他出生时没有左小臂,吃饭、穿衣、学习、采访写作他只能用一只右手完成。他天生乐观自信,没有因为少一只手而自卑。

1991年8月30日,从新疆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阿不都许库尔来到新疆日报社维吾尔文编辑部工作,成了一名编辑。其实他想做记者,但领导担心他一只手无法胜任记者的岗位。

做了1个月编辑后,部门接到一个采访任务,自治区总工会领导要去五彩湾慰问国庆节在一线工作的石油工人,需要记者随行采访,当时的维吾尔文专刊部主任玉素甫江·艾合买提推荐阿不都许库尔去采访。

到了五彩湾,他被石油工人爱岗敬业的精神所感染,被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触动,他用3天时间写了2600多字的现场速写。

“那是我的第一篇报道,采访写稿时压力特别大,因为那一篇稿子决定了我能不能当记者,稿子见报后,同事们惊呼‘新疆日报来了一名好记者’,那篇报道证明了我有当记者的能力。”阿不都许库尔笑着说。

一鸣惊人之后没多久,阿不都许库尔被派到库尔勒记者站驻站采访,拉开了他下基层采访的序幕,库尔勒6个月、吐鲁番7个月,接着又去哈密,21个月后才回到乌鲁木齐。

为新疆培养优秀记者

1994年,阿不都许库尔采访乌鲁木齐到西安的一个优秀列车班组,他第一次走出新疆去了西安,兵马俑、大雁塔,书中读到的历史名胜深深地感染了他,在申请跑残联的口子后,他多次参与残疾人运动会的报道,到内地采访让他感受到了在祖国怀抱中的温暖,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他的81篇新闻作品获得全国、自治区及行业奖项,2000年至2008年,他的作品连续9年获得新疆新闻奖一等奖,他还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建设开发新疆奖章”等荣誉,同事称他是“获奖专业户”。

很多人不理解,他用一只手是如何做到快速记录快速写作的,他笑着给记者揭开了这个秘密:“我的记忆力特别好,手机通讯录里的1000多个电话号码我都能记住,在记者生涯的前15年中,我几乎没用过采访本,都是靠记忆,后来感觉记忆力有点下降,开始记一些重要内容,5年前我开始用录音笔,但录音也只是我写稿时的参考,工作之余我坚持读书进行业务学习,我看过的90%新闻专业书籍都是汉文书。”

阿不都许库尔说:“是玉素甫江·艾合买提老师帮助我坚定了当记者的理想,他永远是我最敬爱的老师,老师不仅帮助我走上了记者道路,还为新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少数民族记者,今后我要接过他的接力棒。”

去年1月,新疆日报社成立了“许库尔工作室”,工作室里的年轻人都是负责人阿不都许库尔的学生,他说从北京返疆后,他将再次出发去基层采访,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他还要带着年轻记者一起去基层采访,为新疆培养更多优秀记者。

各族年轻记者在路上记录时代

□亚心网记者萨日娜

在新疆,有那么一批年轻的各族记者一直在路上,他们用心记录着这个时代。

克里比努尔:感恩的种子会结出幸福硕果

克里比努尔·赛买提是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频道“沃土”栏目的一名九零后记者,正如栏目的名称,在天山南北这一片沃土上,克里比努尔汲取着营养,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而始终使她努力朝着这个梦想前进的力量,是她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个个温暖的家。

“托克逊县夏乡巴扎社区的王希峰一家,是我见过的一个特殊而又温暖的家庭。”11月8日,克里比努尔回忆着当时的采访经历。王希峰和他的妻子都会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每天打馕、弹都它尔,跳麦西热甫,两人的生活完全融入了巴扎社区这个大家庭。30年前,王希峰从内地来到巴扎村,当时是冬天,天气寒冷,就在他举目无亲无处安身时,一个维吾尔族大叔把他带到自己家里,一住就是1年。在这1年里,王希峰喜欢上了这个村子,也开始一点点打零工攒钱,终于在来年的夏天,全村的老乡帮他一起盖了房子。房子盖好的那一天,王希峰把自己的户口落到了巴扎村,那一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赚钱回报乡亲们。有一年,他一口气给乡亲们买足了所有的农用机器,如今,每到春耕秋收的时节,王希峰家都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乡亲们你来我往,一起幸福地生活。

“这个家庭让我难忘,难忘的是感恩的种子会结出幸福硕果。如今,在天山南北的每一片沃土之上,有无数这样的温暖家庭,他们构成了这个和谐社会中的一分子,未来,我还将在路上,去采访、去寻找更多温暖家庭的故事,通过我们的镜头传递到千家万户,影响更多的人。”克里比努尔说。

哈米提:向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我做记者有6年了,慢慢对这个职业有了自己的理解。尤其是11月7日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还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四点希望,让我对记者这个平凡却又伟大的职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哈米提说。

在许多采访中,有一次让哈米提非常难忘,那是2011年采访爱心人士阿里木的经历。那时哈米提和阿里木一起相处了10天,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去学校,一起卖羊肉串,甚至一起去买煤。“我很佩服阿里木在毕节生活了十多年,他被当地的人们打动了,他是真心诚意帮助那里的孩子上学。当地人对他也非常好,都向他竖大拇指。”哈米提说。

那次采访哈米提写了很多稿件和专题,最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对他来说那次经历是一次成长的磨炼。“他身上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打动了我,当时我立志要把这些感人的故事和人物都记录下来,多年来也一直在这么做,我认为记者就是要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哈米提说。

孟根傲德:做好社会生活的记录者

蒙古族姑娘孟根傲德是《最后一公里》的记者、编辑,201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新闻行业。入职还不到1年时,孟根傲德来到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一个社区采访,那次她深深记住了为活动拍摄图片的一名维吾尔族聋哑摄影师。

“他热爱摄影,在社区的一处自建房开了一家照相馆,平时会为社区的居民拍照,也常常义务为社区里的活动留下影像资料。那次活动中,我记得他真诚的笑脸,记得他认真地捕捉活动中的每一个瞬间,记得他因为想和我沟通,费力地找出纸和笔把他想说的写出来,很简单,却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孟根傲德说。

在采访后,孟根傲德加了那位聋哑摄影师的QQ,她看到了摄影师更多的生活状态。聋哑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人生,没有影响他追寻自己的梦想。这样乐观与强大的生命力让孟根傲德无法忘记。

“作为社会生活的记录者,带给我很多感动和快乐,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想想当时入职时的踌躇满志,我只愿不忘初心,重视自己的使命和任务,记录下更多真实的、正能量的故事。”孟根傲德说。

这个记者节我在村里过

□亚心网记者燕红君

8日,接到同事电话,说记者节部门聚餐,缺少我,有些遗憾。我说我正幸福着呢,被一堆礼物包围着,像住在蜜罐里一样。不过,送我礼物的人,都不知道今天是记者节。

我收到的第一件礼物是邻村女企业家阿依则姆罕·麦提图尔地发来的拼音短信,可我没能拼出她短信的内容。我把电话打过去,她热情地叫了声“小燕子”,之后,她的女儿阿依古丽·努尔麦麦提抢过手机,用汉语对我说:“燕子阿姨,我妈妈今天特别想你,她说你们一起去库尔勒考察后,已经两月不见,她牵挂你过得好不好。”一股暖流从我心田涌出,这就是我亲亲的维吾尔族乡亲呀。

燕红君和村里的孩子们在一起。亚心网记者燕红君供图

今年8月,新疆经济报社住皮山县木吉镇英巴格村“访民请、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组得知,英巴格村许多没有田地的村民都在萨依村阿依则姆罕·麦提图尔地的企业打工,就把她列入赴库尔勒参观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名单里,我们带她参观了芦苇的衍生文化产品、高质量服装、新式刺绣技法,就是希望她能拓宽视野,带领两个村庄的村民脱贫致富。考察回来,她没有令我们失望,尽管芦苇画作品暂时没能打造出来,但新式的刺绣技法和服装设计理念已经在她企业生产的服装中体现……今天,她的这条问候短信我没看懂,但我读懂了她的真心,那些一起经历的温暖,点燃了我们心中友情的火焰。

今天,我还收到了一只便宜却精美的小手环。这是村里孩子苏比努尔·胡吉艾合麦提送给我的礼物。刚到村里时,住村工作组为提高村里孩子的双语能力,在社会公益组织协助下,在村里开办了六点半课堂,我给孩子们教诗词朗诵、手工课、绘画、表演。当时,班里有一个特别腼腆的女孩,头发脏乱,来上课总躲在同学身后。经过了解,我知道她的父亲是村里的小组长,事务繁忙,家里的活路大都由母亲独自操劳,没有多余的时间照顾她和兄妹。从此,我对这个孩子多了一份关心,把她带回宿舍,给她洗脸、洗头,买合适的发饰和衣服,我的领导巴立,同事谢凡、阿比拜的孩子还凑钱给她买了双“爱心鞋”。或许是感受到我们的善意,这个小姑娘常到宿舍找我,我们一起听歌、跳舞、绘制石头画、插花、写汉字,我教她汉语,她纠正我维吾尔语的发音。

除了这只小手环,她还给我送过杏子。当时,因为在基层生活,我体会到农民生活的不易,他们种的核桃、杏子自己都不舍得吃,要用来换钱维持家里的生计,我就没收苏比努尔的杏子,她抱着杏子哭着往外走,对我们住村工作组副组长帕尔哈提·艾力说:“夏天杏树上很滑,这些杏子,是我穿着冬天的鞋子爬到树上一颗颗给燕子姐姐摘的……”听到这话,我冲出门去,拥抱了她小小的身子,她阳光满脸地朝我笑,我想到初见时,她是那个遇到生人就躲的女孩,欣慰的眼泪在我的眼眶里转了许久。

这段时间,孩子们来找我更勤了,几乎每天都来,有些年纪小的孩子,来我这品尝好吃的,还可以学画画和汉语,但年龄大些可以和我交流的孩子,已经知道,我离开他们的日子越来越近。想到,“燕子姐姐”“阿恰”那一声声稚嫩又深情地呼唤就要渐渐变成回忆,想起那一个个亲昵的亲吻、依恋的拥抱就要由暖变冷,我心里也万分不舍。

5个月,4个月,3个月,我常常在心里默数离开村子的日子还有多少天,我不舍得走。但我相信,这段充实的住村生活,会像我那可爱又调皮的童年,躲得很远,却总会被我找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