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混杂着大量砖渣
由于没有水,机井常年废弃
记者刘勰
近日,濮阳县清河头乡陈庄村的村民向本报反映:濮阳县国土局在该村开展的土地整理项目不到位,建设的机井以旧抵新,平整的土地无法耕种、长期撂荒,村民们对此颇为不解。
为了解实情,记者赶赴当地进行采访。
现场:地不能种,井不能用
1月31日上午,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陈庄村西头的土地整理项目区。
村民老高指着面前长满荒草的大片土地告诉记者:
这片土地附近原有一座窑场,地里混杂着大量的砖渣,无法耕种。5年前,县国土局在该区域开展了土地整理项目,据说是对工矿废弃地恢复利用,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起初,村民们很高兴,期盼着国家的好政策能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可项目验收之后,村民们发现,有几十亩地,施工方仅仅是把地表的砖渣运走了事,而地下堆积了数十厘米厚的砖渣未做任何处理,根本无法耕种,只得撂荒至今。“这样的工程,不知道国土局咋验收的?”
记者走进地里,用脚搓去地表浅浅一层浮土,大量混在土里的砖渣便裸露了出来。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在一个深约半米的土坑边发现,坑沿和坑底的泥土里都混杂着大量砖渣,从坑沿的高度测算,砖渣有数十厘米深。
“这样的地咋种呢?”老高无奈地说,村子里谁都不愿意分到这些地。后来,在一些砖渣较少的区域,村民自行开犁,费了很大劲,才能勉强耕种。还有一些地,村民用机械挖大坑,种了一些树。还剩下这几十亩地,含的砖渣实在太多了,根本没人能种,只能眼睁睁地看它撂荒多年。
“不光地不能种,打的井也没法用。”现场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根据项目规划,该区域内要打8眼新井,结果施工方只打了3眼新井,剩下的5眼,是把原来就有的老井用水泥重新抹一遍了事。
“不只是以旧抵新,而是这些井都不能用。”老高补充道,这些井几乎都是干的,有少数几眼井能看到水,但水量非常少,用泵一抽就没有了,根本无法正常浇灌。
记者查看了距离较近的3眼井,全都干涸,有的井口还被水泥板遮盖,只有井口处残破的“国土资源土地整理”的铭牌,标示着它们应有的身份和用途。
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也曾多次反映这些问题,期待能再进行一次真正的土地整理。去年,该县一位县领导还就此问题作了指示,但未见县国土局有所行动。
“土地整理,多好的政策啊,可在我们这里,怎么就落实不到位呢?国家的专项资金,是不是也没用到位?”村民们疑虑纷纷。
回应:资金有限,难以到位
就实地了解到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濮阳县国土资源局的相关人员。
该局土地整理中心的刘主任告诉记者,该项目早已通过了局里的验收。
对于机井以旧抵新的问题,刘主任表示,一开始确实规划打8眼新井,后来改了规划,变为打5眼新井,维修3眼旧井。且验收时,都能正常使用,可能是后期维护不到位造成了问题。
记者提出看看规划图纸和变更手续,刘主任表示档案室的人不在,暂无法提供。
至于土地无法耕种的问题,刘主任介绍,该区域土里混的砖渣太多,根据实际情况,验收标准以地表有30厘米土壤,适宜耕种即可。
记者向其询问,为何现场只有浅浅一层浮土,土壤深度远未达到适宜种植的标准?刘主任表示,这些情况可能由于该项目的预算资金有限,只有几十万元,难以整理到位。
对于县国土局的回答,村民们难以认可。
一名刘姓村民告诉记者,这些井交付给村民时就难以正常浇灌,不存在维护不到位的情况,变更规划的情况,村民们并不知情,且预算、经费是不是也随之变更了?
至于土地无法耕种是因为资金有限的解释,村民们更是无法理解:土地整理的初衷,就是为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如果受限于资金,使得整理后的土地依然无法耕种,那这样的土地整理,还有什么意义?“地到底能不能种,只要到了现场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国土局验收的时候看不到吗?”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土地置换,保证占补平衡,守住耕地红线。可如果这项好政策在少数地方跑了偏,走了样,落不到实处,耕地面积的增长仅仅停留在报表上,那么,这项“民心工程”反而会伤了农民的心,并且还会损害到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