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铭:只因我跟广州有段缘
资讯
资讯 > 正文

梁耀铭:只因我跟广州有段缘

原标题:梁耀铭:只因我跟广州有段缘

(上接A07版)

转变业务,“颠覆性”初现萌芽

“那时候我有一个同学在地方医院做医生,有一次他抱怨说在基层医院‘根本看不了病’,因为基层医院是做不了医学检验的,当时只有三甲医院有检验科。我就考虑是否可以发挥校办企业的优势给他们做‘代检’,后来跟客户打交道时,也有医院提出是否可以运用广州医学院的资源,帮他们完成医院不能做的检验项目。”结合这两种需求,梁耀铭很快就答应了客户的请求,将检验服务作为增值业务“赠送”给客户。

后来,委托的医院越来越多,梁耀铭发现了检验试剂贸易存在的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小型试剂贸易公司,作为年年上缴全部利润的国企,校办企业无法与之竞争,而随着主营业务的下滑,“免费代检”业务也越来越难做。1996年,有员工写了一份年中总结交给梁耀铭,称“敬业精神有余,丰收硕果无缘”,生意难做也让梁耀铭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经过仔细考虑后,我认为做贸易不再是校办企业的优势,于是把发展目光聚焦到了医学检验服务上,那时根本没人关注这一领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院外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都是新生事物,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

而当时的梁耀铭也许没想到,这次主营业务的转变,也为中国的医学检验行业种下了“颠覆性”的萌芽。

不忘初心,摸着石头过河

提及当年的这一转变,梁耀铭紧握双手:“当时做这个选择,曾被许多人质疑,有人说大医院做这个都做不来,你怎么可以做呢?有人说做这个没有前途,甚至质疑我们的合法性。”谈至此,梁耀铭忍不住笑了一下,“后来部分质疑我的人也学着我做起了第三方医检服务,不过这是后话了。”当时,在梁耀铭决定进入这个行业的上世纪90年代末,很多人认为靠医检服务赚钱是“异想天开”。

不过,质疑声并没有阻挡梁耀铭的步伐,在确定了业务发展方向后,1997年金域检验正式改名为“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并转型专门做医学检验服务;1998年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检测需求,金域检验采购了1台价值9万多元的切片机,这台机器是梁耀铭和20多个员工凑钱买来的。如今,这台“发家元老”仍陈列在金域检验的展览室中。这一年,金域检验通过第三方医检服务收入增加到了数十万元。

虽然初期取得的成绩让梁耀铭感到鼓舞,但是第三方医检的发展和未来却是“摸着石头过河”,他坦言当年“市场上连卖专业冷冻箱的商家都没有,运输标本的设备都是自己改装的”。

“明灯”出现,国外取经归来

此后,指明金域检验发展的“明灯”出现了。2001年,梁耀铭作为广州医学院的重点培养骨干,被派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EMBA;2002年,他又被广州市委组织部派遣到中国人民大学和牛津大学高级公务员攻读公共行政管理学习班(MPA核心课程),而这两次学习机会也为金域日后的标准化运作奠定了基础。

“在新加坡进修期间,我发现自己的发展思路与全球最大的第三方医检机构美国QUEST很相像。通过两年的案例学习和调查,我了解了国外第三方医检实验室的运作方式,知道应该将金域建成一家怎样的公司进行发展。”

于是,梁耀铭将QUEST公司作为金域学习的标杆企业,立马找了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金域做出了企业模型和框架设计,“当时还花了20万元做咨询呢”,梁耀铭笑道。

“顺时”改制,

相信“市场先生”

定下发展方向后,梁耀铭和金域检验开始了一场改制之旅。

2002年前后,梁耀铭看到中山大学旗下的达安基因通过改制、注入资金发展业务后,他也萌生了对金域检验改制的想法。于是,他辞去了校内所有的行政职务,以创业者的身份对金域检验进行改制。

梁耀铭称,在第一次改制注入资金后,他就下决心要把金域检验做成“第三方医检”的标杆,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通过ISO 17025标准的医学独立实验室——这也是当时国际医学实验室的标准之一。金域检验申报了100多个项目,但作为国内第一家申请ISO 17025认可的医检实验室,金域检验几乎无经验可借鉴,第一次现场评审未获得通过。

“评审专家给了金域检验两个选择:一是只申报已合格的项目,做些书面整改,很快就能通过17025认可;二是把整个生化室的试剂全换掉,配套合适的试剂,再做一系列的实验,证明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溯源的准确性,所有现场评审从头再来。”

面对艰难的抉择,梁耀铭最后决定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了全部整改,在一个月后的第二次现场评审中,金域检验申报的100多个项目中,64个盲样检测通过了评审,金域检验顺利通过ISO 17025认证。

两年后的2004年,金域检验终于迎来了转型服务后第一个盈利的财政年度。

(下转A09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