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川百家姓|井研人陈演:末代首辅“既庸且刻”
明末崇祯帝的内阁首辅中,四川井研人陈演被《明史》称之为人“既庸且刻”。《明史》对他的评价,简直可以说就是一个“奸臣”的形象。
那么,陈演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会留给后人如此形象和评价呢?
善于钻营,官运亨通
陈演(?-1644),字发圣,号赞皇。天启2年(1622),陈演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出任编修职务。
崇祯帝即位后,陈演升任翰林院掌院(翰林院的主官,总领侍读学士以下的翰林院各大官员)。崇祯13年(1640),陈演又升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
此时的陈演,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年,已经成为官场的老油子。尤其是崇祯帝即位以来,他更是不断地揣摩崇祯帝的脾气,迎合上意,否则也不会在仕途上一路高升。
要把崇祯帝的脾气摸透,陈演的办法是:勾结内臣。也就是说,他和崇祯帝身边的内侍搞好关系,崇祯帝有啥动向,他就了如指掌。
崇祯13年四月的一天,陈演从内侍那里得知,第二天崇祯帝要召见群臣问一些问题。陈演没几下就从内侍嘴里把崇祯帝要问的问题套了出来。
第二天,当崇祯帝问起时,陈演对答如流。崇祯帝一听,这个陈演不错啊,果然是国之栋梁!
崇祯帝当场宣布,升任陈演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陈演由此成为宰辅,官运更是亨通起来。
此时的明朝,各地农民起义、盗贼不断,山东也出现了盗贼。崇祯15年(1642),陈演奉命到山东平叛。
胜利回朝后,陈演因功升任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
第二年五月,内阁首辅周延儒被罢免,陈演接替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位极人臣。
换在以前,这个内阁首辅还好当,但陈演接下的位子,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因为明朝已到了灭国的边缘。
不担责任,反对迁都
作为崇祯帝的头号宠臣,陈演在国家危亡面前,想得更多的是自己。最为典型的事情,是坚决反对迁都。
崇祯17年(1644)春,李自成在西安称王。此后,李自成的大军势如破竹,直逼京师。崇祯帝在绝望中,想到了最后一步棋——迁都南京。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都城建在南京。朱棣上位,把京城迁到了北京,但在南京保留了一整套政府机构,目的是万一京师有变,南京可以马上成为临时中央政府。
迁都还有一个有利条件是,当时农民军主要活动在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安徽和四川等北方及中西部地区,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江苏一带基本上还比较稳定。如果退守南京,还有喘息的机会和今后反攻的资本。
正月初三日,崇祯帝召见左中允(管理东宫事务的詹事府官员)李明睿,问李明睿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李明睿明白崇祯帝的意思,明确提出迁都南京的策略。几番商议后,崇祯帝基本上明确了南迁。
但崇祯帝不愿担负起这个“逃跑”的罪名,希望手下重臣能主动提出南迁,他先否定,重臣再请求,他最终“迫不得已”同意,以此撇开丢掉首都的责任。
崇祯帝把希望寄托在了首辅陈演身上。他找来陈演,满怀希望地说:“此事要先生担一担。”
陈演当然看穿了崇祯帝的心思,如果自己公然提议迁都,今后一旦秋后算账,追究放弃首都的责任,自己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
更为重要的是,陈演对崇祯帝的脾气再熟悉不过了。崇祯帝每次遇到大事,都要强硬地追查到底,从一二品大员到八九品小官,都是打包严惩。
陈演曾经叹息说,在崇祯帝面前,每说一句话都要思前想后,稍微说错一句话,能吓得后脊梁湿透。
在大明江山和自家声誉面前,官场老油子陈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此后,在几次朝议时,崇祯帝一再暗示陈演主动出来请求迁都,但陈演都装聋作哑,绝口不提。
而且,陈演还暗中授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说:“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就这样,崇祯帝迁都的想法流产了。
主动献金,最终被杀
二月初八日,李自成攻陷太原,京师震动。蓟辽总督王永吉、顺天巡抚杨鹗建议紧急征调吴三桂进京“勤王”。
崇祯帝召开紧急会议,最终达成征调吴三桂的决议。但陈演、魏藻德等内阁大臣接到圣旨后,迟迟没有下发通知,导致此事一拖再拖,延误战机。
陈演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上疏引咎辞职。群臣激愤,纷纷表示要追究陈演的罪责。
陈演对崇祯帝说:“我判断失当,罪当死。”气得崇祯帝大骂:“汝一死不足蔽辜。”把他轰出了大殿。
陈演倒是解脱了,轻松了,但大明王朝却玩完了。三月初四日,崇祯帝决定放弃宁远,征调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等“勤王”。
吴三桂接令后,紧急赶往京城,可还没走拢,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
无官一身轻的陈演本想逃离北京,但他为官多年积累的财产太多了,又舍不得丢下,这直接导致了悲惨的结局。陈演为了保命,主动向义军将领刘宗敏献出4万两白银。
不料,陈演的家仆背后捅了他一刀,告发说陈演家里还藏着很多金银财富。
义军一挖,果然如此。刘宗敏毛了,把陈演抓起来,严刑拷打。陈演又献出数百两黄金、一大斗珍珠。
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军打败,撤离京城时,为防止明朝旧臣“作乱”,把陈演等人斩首。
陈演做首辅10个月,政绩上,可以用崇祯帝在罢免他前一天说的话做总结:“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