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乌镇峰会|永久会场领衔设计者:传统水乡与互联网本质相通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设计者王澍教授。 视觉中国 资料图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1月16日起将在浙江乌镇召开,今年启用的永久会场“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由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首位中国籍得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领衔设计。
“传统江南水乡和现代气息十足的互联网表面上看根本不搭界,其实是非常奇妙的组合。我认为,两者本质是共通的,都是碎片化、平民化的结构体系。”王澍14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设计中最难的是如何将这个体型巨大的建筑在视觉上显得不那么突兀,“像隐形飞机似地呆着。”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内可以行船,还设有码头。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 图
据了解,整个会展中心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会议中心、接待中心、展览中心三个功能区呈U字状排布。其中,会议中心将承办大会开幕式、闭幕式、分论坛以及全球互联网创新成果和科技发布活动;展览中心的8个展馆将承办“互联网之光”博览会。
王澍的作品多给人传统江南水乡的意象,这次也不例外。整个建筑以水为媒、围中心水池而建。其内部白墙灰瓦、小桥流水随处可见,多用于古建筑的木结构、青石砖等被频繁使用。在建筑内可以行船,还设有码头。
“我到乌镇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高处看整个布局。乌镇的民居基本是两三层的,分布得很散,不规则,由道路和河道相连。我觉得,碎片化分布的乌镇建筑契合互联网时代——都市的摩天大楼其实是工业时代关于财富、权力的建筑表达,在互联网时代或许并不需要这些,普通人可以碎片化地分散在世界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设备来保持连接。”王澍说。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的外立面上使用了大量的小青瓦。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 图
他表示,世界互联网大会与传统上在大会堂开会不是一回事,建筑要体现互联网的特点和精神。“会议中心不该是单一的空间,而应该是像互联网那样呈高度分散的结构,但里面有很多自发的、小巧的、自由状的东西。”会展中心这个巨型建筑放在这里,而且要能与乌镇民居融合,只能做减法,消解大体量,变成一个个轻盈的局部。因此,王澍在设计中引入了“小活动场所系统”的概念。
“在会展中心密集设计了很多小空间、小场所,半室内半室外,做到不淋雨,细到长椅的尺寸也要与乌镇民居里的相近——它们的作用就像是乌镇的小亭子、小围廊,每处能容纳几个人到几十人。不同的是,乌镇的亭子供居民闲聊谈天,这些小空间可以让与会者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王澍表示。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的三个功能区——会议中心、接待中心、展览中心——呈U字状排布。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 图
江南小青瓦是王澍最钟情的建筑材料,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的外立面上,他用了260万块小青瓦。
“小青瓦的铺设也有讲究,这次我用的是‘穷人法’,与乌镇大部分民居的铺法一致,视觉上更协调。”王澍介绍,从前江南的穷人和富人建房都用小青瓦,瓦片有阴面、阳面,大小、厚薄不同,必须依次排列。根据瓦和瓦之间重叠比例的不同,铺设分为“富人法”和“穷人法”:“富人法”铺设时重叠三分之二、每平方米用瓦约250公斤;“穷人法”重叠四分之一、每平方米用100公斤。
此外,外立面还用了5.1万根不锈钢索。“乌镇所在地自古有种桑养蚕的习俗,盛产丝绸;而互联网是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线将世界相连,这些钢索有丝、线的双重寓意,被分做三层网状排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还能呈现雾化效果,有一种朦胧感。”王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