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村:当个玩家,其实兴之所至
陈村 原名杨遗华。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政教系专科,1971年赴安徽无为县乡村插队务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第八届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村/供图
陈村有很多身份,为人熟知的是作家,不为人熟知的,他还是一位网络文学的评论家,一位摄影爱好者,今年11月底,他刚刚在上海办了个人摄影展,史铁生、阿城、王朔、王安忆、莫言……许多已经名满天下的人,都留在他的镜头里,陈村说,“我只是记录我的生活出现过的,并非像摄影家那样刻意去拍,只是拍得久了,留下的也就多了。”
1999年,发现个好玩的地方
1999年,许多人还不知道互联网的时候,陈村已经成了榕树下的版主,和他一起工作的是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等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批文学名人,作为一个传统文学时代成名的作家,陈村和他们并不完全相同,但却意气相投。
“有一个电脑,可以上网,你去玩儿了,很好玩,就一直玩下去了。”陈村曾说他可能是作家中最早“触网”的人,但原因却只是因为“好玩儿”。好玩儿是陈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因为好玩儿,他上了网,当了版主,也当了网络作家协会的会长。“那时候网速很慢,用一个‘猫’上网,上去就是找东西看看,有时候也找找书,有人把一些古诗词、古典文学放在网上,看起来很方便。还有些书现实中很难买到。”陈村说。看得多了,也就有人把自己的作品放上去,也就有了最初的网络文学,那时候的江湖还很干净,写作的人也很好玩,不功利,也没有功利可图,都是凭兴趣,写的人凭兴趣,读的人也凭兴趣,喜欢就写,看得高兴就顶帖,自在、真实、从容,没那么多复杂的事情,陈村形容为“赤子之心”,和现在的网络文学大不相同。
写的人多了,也变得功利了
新世纪之后,网络文学迅猛发展,有了专门的网站,有了付费阅读,也有了职业作家,是好是坏?陈村表示说不清楚,“很难用好坏去评价,但确实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数百万字的长篇,甚至上千万字的作品也不鲜见,这在BBS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回报,谁也无法坚持下去。“作者能分到钱了,能养活自己了,才有动力写下去。”陈村说,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难道作者免费写才是对的吗?显然不是。”有了市场,有了利益,也就有产业,有了专门分析和针对读者口味的作品,它的结果是,类型小说高度发达。“以前我们的类型小说很少,写的人少,读的人也少。现在类型小说已经很发达。”陈村觉得,这可能和产业化的趋势相关,因为商业总是在逐利,总是生产卖得最好的,而不是百花齐放。“文学的范畴很大,网络文学也并不等同于类型小说,更重要的是,如果以后所有的文学都要发在网上,那所有的文学就都是网络文学了。”陈村说。
网络只是载体,传播方式的不同,让类型小说在网络上炙手可热,但这并非最终的局面,陈村说:“现在是一个过渡时期,类型小说不是不好,只重视类型小说才是不好的。”
这个世界,文学还有春天吗?
商业化的网络文学,似乎没有那么好玩儿了,作为最早进入网络江湖的玩家,陈村有自己的判断,“以前是赤子之心,不功利。现在功利化明显,赚钱的目的太强,不能用好坏去评价,因为写作者也赚到钱了,但确实没那么纯粹了。”
网络文学的江湖,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刷票、抄袭、流水线加工……利字当头,难免泥沙俱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商业服务,有人说“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好看是最大的道德”,其实好看,也是为了能赚到读者的钱。所以,宫廷斗争、官场权谋等成为热门题材,也引起批评家的非议。
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也是一个慢慢长大的世界,长大的世界需要规则,这规则不仅是商业的规则。陈村说:“现在其实已经好很多了,比如一些大学里开始设置网络文学的专业,这也是在探索这个领域的发展道路。”对于文学来说,文学评论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陈村他们刚刚办了一个新的电子期刊《网文新观察》,内容涉及网文历史、资讯、作家等多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本进行文学批评的期刊,这是陈村当选网络作家协会会长之后,办的第一份电子刊物,陈村希望能办得“有趣,好读,读完拍手或跺脚”。
有时候陈村也会想想网络文学发展这么快,未来究竟会怎样?“说不清楚,我喜欢好玩儿的东西,但不懂技术。不过我一直在想,以前网速很慢的时候,网上主要还是文字当道,后来变成读图时代,再后来视频也可以很流畅地看,以后怎样呢?VR这样的新事物,会不会也到处都是?那时候,文字是否还是中心?是否还是某种必需的源头呢?不知道。”陈村说。
不喜欢开会,但喜欢拍开会的人
比起玩电脑,陈村玩相机的时间更长。从1980年,买了第一台相机开始,一直到现在,30多年中,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陈村举着相机的场景,不管是文学的研讨会上,还是作家们的聚会上。“拍照是个蛮好玩的事情,记人记事方便快捷,而且真实。”陈村不太喜欢开会,但喜欢拍开会的人们,当然生活中的场景,同样也是他记录的素材,只要感兴趣,“时间长了,就留下一些很有意思的照片。有时候你看到相册里有一个小伙子,现在已经是一个老人了,那种感觉很特别。”
30多年来,进入过陈村镜头里的人太多了,很多都是名家,在这次摄影展中,就展出了史铁生、阿城、王朔、王安忆、莫言、陈丹青等诸多名人的照片。“这些都是我生活中经历过的,我跟摄影家不一样,他们会专门去拍想拍的人、场景,我不会,我拍的都是我遇到的,觉得好玩就拍下来了,也不修图,不做后期,拍到就是胜利。”陈村说。
随语而安
五味太郎与
“大人有问题”
最近,有关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的问题,有点热门。显然,这让我联想起一位日本知名绘本教育大师——五味太郎。毕竟,绘本是孩子们的“人生第一书”,为孩子们认识世界,了解自身都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五味太郎是一位资深的绘本大师,资深到什么程度?现年71岁的五味太郎拥有44年的绘本创作经验,创作了接近378本绘本,陪伴了不止一代读者的成长。
同时,五味太郎是一位拥有独特教育理念的绘本大师。他提出了诸如“少年的工作就是观看”、“孩子是不需要教育的”、不应该给孩子指定阅读书目等一系列看似大胆、实际却颇为深刻的言论——五味太郎的观点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但细想之下,却又不无道理。比如对于“孩子是不需要教育的”,五味太郎解释说:“时代的变化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以现在社会的成功标本来复制孩子的成长模式不值得提倡,孩子有自己的想象和认知,甚至超出大人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
今年8月,五味太郎的新作《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经由南海出版社引进出版。在这本书中,五味太郎更是基于自己对儿童的深入了解,探讨了很多颇为严肃的话题,虽然是绘本,却称得上是一本应该读给大人听,甚至读给教育专家听的书。五味太郎在书中列举了“总是心神不定的大人”,“早已筋疲力尽的大人”,“总是试图考验孩子的大人”,“就是喜欢义务和服从的大人”,“任何时候都不懂装懂的大人”,“喜欢贬低他人,保持优越感的大人”等大人病。
虽然书中提到的问题大多基于日本教育,但其中的借鉴意义依然很大。特别是看到五味太郎说“连让孩子吃个点心,父母都会在心里盘算:要吃哪种天然、有营养、不会发胖,并且对大脑发育有好处的食物。事实上,这类食物是很难找到的。不!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食物”,相信不少人都会发出会心一笑,毕竟类似的体验对于我们来说不会太少。
“不知道为什么,父母都希望孩子各方面的素质能够均衡发展,不要在任何方面有所偏废。这难道是因为日本有富士山的缘故吗?”五味太郎如是说。好吧,我也不知道,放在国内问,大概答案就成了因为中国有长城的缘故吧!何安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