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涌:古老蚝墙熠熠生辉
资讯
资讯 > 正文

步涌:古老蚝墙熠熠生辉

标准读音:Bu Chong

行政区属:宝安区沙井街道

地理位置:东面是后亭村,西面是共和村,南面是衙边村,属于古沙井沙洲的北头

地标建筑:江氏大宗祠

■步涌江氏蚝壳为墙

步涌是一个老村落,“步”在粤语中与“埠”相通,是码头的意思,古代这里是渔船和盐船的避风港。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的村名为“大步涌”。明代初年归德盐场曾在这里设大步涌社,是归德盐场十三社之一,至今已经600多年。

步涌是以江姓为主的单姓村,江氏大宗祠现在还保存着一座进士旗杆石,明清时期的居民以盐业为生,清代康熙以后盐田荒废,转以种田为主,养蚝为辅。

蚝是老百姓通俗的叫法,科学的叫法叫牡蛎。蚝肉素有“海底牛奶”之美誉,耗壳竟也可以砌墙。步涌的江氏大宗祠就是因为这蚝壳墙而声名远扬的,在深圳绝无仅有。宗祠位于步涌社区的西北角,好多游客费尽周折找寻而来,就是要看看它的蚝壳墙。转过三面围绕的蚝壳墙就是江氏大宗祠的正门,大宗祠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三间三进,基本保持了清代中晚期的风格。其最大特点是外墙使用蚝壳做墙体建筑材料,自墙基至墙顶,全墙为蚝壳砌造,外露的蚝壳如鱼鳞般镶嵌成墙体,发出耀眼的银光,给人以神奇和华美的感觉。

蚝壳墙是深圳出名的蚝壳特色标志性古建筑,对于研究珠三角地区蚝民渔民的栖息史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号称沙井“文物村”

2001年,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黄舒墓在步涌村被发现。因爱护文物成为村民自觉的行为和风尚,该村被誉为远近闻名的“文物村”。

几年前,建筑工人在步涌村的一个待建工业区施工现场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块花岗岩条石。当时,工人们为了方便搬运,正要用锤头将它砸碎,被颇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村民阻拦下来。经仔细辨认,条石自右至左的三列字为:“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户部主政,江逢辰立”。

文物专家对旗杆石进行鉴定后认为,在封建社会,中了进士做了官的文人很看重“光宗耀祖”,这块旗杆石应该是江逢辰在中了进士后,专程回到祖籍所在地的步涌村,在大宗祠大门外的广场前所立。

江逢辰在惠州寻访苏东坡旧居时曾作“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成为歌颂惠州的名句流传至今。

惠州江孝子——江逢辰的祖籍确实就是沙井镇步涌村,这块进士旗杆石就是最有力的证据。步涌村号称沙井“文物村”,这块清朝旗杆石的出土,无疑为沙井步涌“文物村”的称号又增添了不少亮色。

■“蚝墙揽胜”美不胜收

当年步涌江氏蚝壳为墙,现在“蚝墙揽胜”已经成为“沙井八景”之一。沙井先民因地制宜用蚝壳垒墙,形成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如今保存下来的蚝壳建筑数量还不少,这其中,步涌江氏大宗祠最出名,宗祠后面的旧村亦有十多座古蚝屋,在此可领略沙井古代蚝屋蚝墙的独特建筑风韵。步涌江氏大宗祠的蚝壳墙已成为远近出名的旅游观光点。

“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更成为一种文化。

而蚝场遗址也令人对这里的人文历史刮目相看,既有南宋时期古蚝场遗址,亦有近海区域内明清时期的古代蚝田。虽然其部分已深埋海底,但仍有部分露出海底泥面,田埂还隐约可见。这里的烹蚝技艺更是一绝,当地特色蚝品大餐的主要菜式有:金银蒜蒸生蚝、金酥炸生蚝、沙井蚝仔粥、奶白菜蚝豉汤、蒜子火腩焖金蚝、香煎金蚝等。这些蚝餐原汁原味,嫩滑爽口,十分解馋。

如今,千年传奇沙井蚝文化已成为沙井品牌名片。2004年,宝安区开始举办第一届“沙井金蚝节”,此后每年举办一届。由于该活动影响巨大,2007年“沙井金蚝节”被升格为广东省旅游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沙井蚝生产习俗亦被列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沙井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沙井新八景”已经成为游客深圳旅游的好去处,成为深圳的一大热门景点。通过举办“沙井金蚝节”,开展各种有“沙井蚝”文化内涵的活动,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而且全面展现宝安、沙井的独特历史文化魅力,促进沙井旅游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深圳老地名发掘整理工作室/文)

主办 深圳老地名发掘整理工作室

主编 阳光 责编 陆剑伟

责校 陈燕芬 美编 潘雪君

刊头设计 凌芝 组版 彭宝青

步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