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生态园 人在祥和中
资讯
资讯 > 正文

家居生态园 人在祥和中

 沼气“点”亮村庄

9月29日上午10时,金秋时节,记者来到白湖镇泉水村陶显忠家。

坐在一棵30年的樟树下,唠起新农村,他向记者炫耀起来:“过去脏乱差,鸡鸭满地跑,粪便随处流,做饭得备柴草,吃水自己去挑。现在,你看,吃干净水,住新楼房,这沼气一用,与城里没两样……”

记者边走边看,在军二路村头,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果真不是传闻。

沼气入户改变的,不只是村容村貌,更有农民增收。 “沼气烧火,沼渣施肥,没想到粪便成了宝。 ”村民陶宏生扳起手指:村民组27户都养猪,厕所、猪圈、卫生间的水,通过“三联通”通道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可照明又可做饭,沼液沼渣浇了水稻小麦,提高了产量,一亩地每年节省50多元肥料、10元农药。 “去年,俺家养猪种田纯收入10万多元。 ”

村党总支书记陶显福说:“咱村是省级生态家园示范村。 ”全村沼气池360口,按“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要求,户户建小旱井、沼气池、猪圈、小果园、日光棚,用上沼气灶,点亮沼气灯,有了沼气饭煲和沼气热水器。同时,推广“四位一体”多种能源生态模式,包括“猪—沼—果”、 “猪—沼—稻”、 “猪—沼—鱼”、“猪—沼—菜”。

 基地“托”起产业

9月29日下午3时,记者走进万山镇卅埠村景观园林苗木基地,苗木一片葱绿。

苗木花卉基地示范户胡长青,一见面,便算账:“种苗木花卉,一亩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比种庄稼增收10倍。 ”他种植苗木10余年,面积300多亩。

正说着,给苗木除草施肥的丁成霞走过来。她说:“一有空,我就来这里,每天挣个45元,月收入1000元。家里农活不受影响。过去没基地,闲时光是打牌。 ”“苗木花卉基地,有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过程。得尊重群众意愿,让农民慢慢乐意干这个。 ”万山镇党委宣传委员王社生说:“目前全镇培育红叶石楠、小龙柏、大龙柏、黄金菊、榉树、雪松、桂花等绿化造林苗木20多个品种,面积5000多亩,亩产值达万元,人均收入4000余元。农民是富些了! ”

深秋的黄陂湖河蟹养殖基地,买蟹的人络绎不绝。陈鸿斌是最早养蟹的农户之一。 9月29日下午4时,他带记者乘坐舢舨,进入养殖区。近3万亩水面,波光粼粼,水草碧绿。 “河蟹养得好,关键在水草。 ”他对记者说。

黄陂湖水面2667公顷,其中800公顷于1994年被隔成天然养蟹场。由于湖水达国家一类标准,加上常年水深1至3米,水草茂盛,给大闸蟹提供了天然饵料。此地的生态蟹,堪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逐渐成了市场宠儿。大打“螃蟹牌”的庐江县,养蟹农户如今越来越多,达4000户,年产值近3亿元,成为一条新的致富门路。

 文化扮靓新生活

9月30日上午11时,万山镇长岗村山塝新村徐经怀家。记者听说,去年9月,在镇里号召下,徐经怀拆了土坯房,搬进三楼130平方米的套房。屋内,摆着10多双拖鞋,他先换鞋,招呼记者进门。客厅铺着瓷砖,家电一尘不染。 “家居青山富贵地,人在欢乐祥和中”,他用这句对联,展示了自家的心声。

徐经怀说:“过去,村巷一出门泥巴裹足,分不清泥和鞋。而今,家家门口备有拖鞋,入室得换鞋。 ”一旁的妻子插话:“刚住不习惯。没了菜园子,吃菜上超市,可卫生好了,闲时去文化站听戏。没想到,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

记者参观了在山塝新村的镇综合文化站。 “这站建成,文化生活悄悄变了。 ”长岗村党总支副书记何志平表示,“今年,这站投资55万元。既是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基地,也是文化活动场所。唱歌跳舞、上网看书、打牌下棋,都能满足要求。 ”

除了综合文化站,长岗村还有综合活动室、农家书屋、人口文化广场。扭扭秧歌、打打腰鼓,如今是常态了。(记者 齐振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