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新军烈士墓1983年被重新核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自广州警备区幼儿园的小朋友于清明时分向烈士墓献花。
辛亥先贤南粤身影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文/图
在距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百多米远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处墓地鲜为人知——庚戌新军烈士墓。作为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先声,庚戌新军起义意义非凡,25岁的倪映典正是起义统领。
由于占地面积不大,并被前面的建筑物遮挡,记者几经周折才找到墓园。墓碑两旁松苍柏翠,肃穆凝重。站在墓碑前,百年多前三千新军将士攻向广州城的一幕回放眼前,倪映典率队振臂高呼:“愿为革命战死!”
这是孙中山领导发动的第九次反清武装起义,史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起义中,新军首次作为同盟会主要力量,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弃医从军密谋举事
出生于安徽一贫寒乡村医生家庭,倪映典自幼随父学医。庚子之后,目睹时艰,痛感国事日非,他决定弃医从军。
1904年,不到20岁的倪映典,考入位于安庆的安徽武备练军学堂。在那里,他就加入了安徽当地的革命团体——岳王会,开始接受报国思想的洗礼。从安徽武备练军学堂与炮兵学堂毕业后,倪映典很自然地进入军营开始军旅生涯,第一站便是江南新军,任第九镇炮兵队官。
“说起新军,这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痛感中国兵制过于陈旧,决定效法西洋编练一支新式陆军,以取代旧式的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两江总督张之洞就在南京编练了‘自强军’,共十三营。”广州民革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符刚说。
清政府为提高新军品质,在体格、嗜好和文化程度上,对招募的新兵都有严格规定。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大量青年知识分子弃笔投戎,参加新军。因此,相对旧军而言,新军整体素质较高,战斗力更强,更易接受革命思想。
符刚说,当时江南新军第九镇的统领就是同盟会会员赵声,加入江南新军的倪映典得以与赵声等人结识,并借前往镇压之机策应萍浏醴起义。因未能成事,1907年,倪映典离开江南新军,但他并未就此放弃,一直在安徽新军队伍中任职,密谋策划起义,直到1908年2月因事泄才秘密潜至广州。
深入新军宣传革命
1908年,孙中山召集部属总结经验,认为革命起义仅以会党为中心,依靠面难以扩大,应在军队尤其是新军中运作。由此,发动武装起义的主力发生了变化,开始在新军内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向士兵宣传革命。
“这让辗转来到广州的倪映典,有了一展所长的机会。他在此结识了冯自由、朱执信等人,并经冯自由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当时已在广州新军任职的赵声,将倪映典带进了队伍,倪映典也改名倪端,任炮队二营右队二排见习排长。”
符刚说,由于当时孙中山等人对新军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认为新军是一支值得依靠的起义力量。因此,在广州,革命党人赵声、朱执信、倪映典、邹鲁等利用公开或半公开的身份,直接进入清军教育机构和新军部队任职或进行联络,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培养骨干力量。
其中,倪映典工于辞令、善于鼓动,将岳飞、韩世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历史人物和故事编成册讲给新兵听,新兵备受鼓动。他还以读书会的名义,将《革命先锋》、《立宪问题》、《外交问题》等小册子在军队中散发。
“在倪映典的教育下,许多新军士兵争相要求加入同盟会,奉他为‘革命大师’。”符刚说,至1909年冬,加入同盟会者已达三千余人,“新军内有一半系革党”。在革命党人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者日多,成为辛亥革命前后各地起义的主力。
独挑大梁策动起义
1909年5、6月间,倪映典与赵声、朱执信、张■村、胡毅生等广州同盟会负责人开会,决定于次年发动起义,倪映典与赵声负责联络组织新军的任务。
“然而,正当广州起义筹备之初,赵声却被两广总督怀疑,不久被解除标统职务,倪映典独挑大梁承担起了策动新军的工作。同年8月,倪映典也受到清廷怀疑,他只得辞职,在广州豪贤街天官里寄园巷五号设立机关,专门联络新军,继续负责革命活动。”
符刚说,1909年10月,为“共图大举”,同盟会在香港建立了以胡汉民为支部长的南方支部,作为指挥南方革命的总机关,任命倪映典为策动新军总主任,同时派姚雨平、张■村策动广州附近的巡防营,朱执信、胡毅生策动番禺、南海、顺德一带的会党。
倪映典独挑大梁之后,往返于广州和香港之间,将广州新军的动态汇报给南方支部。1910年1月,倪映典再次到香港向南方支部报告,他认为新军起义条件已经成熟,要求在庚戌年正月十五(1910年2月24日)发动起义。
起义时间两次提前
然而,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庚戌年春节前夕,一起新军与巡警之间的斗殴事件,打乱了起义计划。
当时,新军第二标第三营士兵因事与商店老板发生争执,巡警前往干涉,压制新军,激发军警宿怨,双方聚众斗殴。第二天,新军第二标士兵,手执木棍,涌入城内,打伤巡警数人,毁坏巡警分局。两广总督派兵弹压,新军群情激愤,要求立即起义。
“当时倪映典还在香港,鉴于起义已难以抑制,他建议提前发动。当时,已来到香港全权主持起义大计的黄兴与赵声、胡汉民等人商定,将起义日期提前10天,改为庚戌年正月初五(1910年2月15日)。”
符刚说,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倪映典从香港赶回广州,率新军起义攻打广州城,与此同时,由党人率会党夹击。赶回广州期间,广州事态发生迅速变化。新任粤督袁树勋令教练处长吴晋、新军协统张培爵弹压新军,将二标各营的枪机拆卸、子弹收检。一标及炮营党人闻悉后,十分愤怒,纷纷夺门而出,取枪械及子弹,准备立即起义。
2月12日晨,赶回广州的倪映典立即来到燕塘炮兵第一营驻地,发现新军士兵已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不得不再次改变已商定的日期,当机立断,枪杀炮兵第一营管带齐汝汉,带领士兵夺枪出营。倪映典高呼:“事急了!战也死,不战也死!”于是,他率领新军三千多人对天宣誓:“愿为革命战死!”并被推举为总司令,兵分三路向广州城进发。
出师未捷身先死
倪映典亲率千余人从燕塘驻地经沙河进攻东门,孰料当时清防营统领吴宗禹已奉命率军出城镇压,与起义新军相遇于牛王庙,双方激战。由于事前新军二标的炮兵枪械已被收缴,其他各营枪多弹少,而清军早已做好准备且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发炮轰击,起义新军伤亡颇重,渐处劣势。
符刚说,虽然起义新军处于劣势,但两军仍在牛王庙一带对峙着,倪映典中了清军的圈套被击毙于阵前,是此次起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清军派遣巡防营帮带童常标、管带李景濂等人驰援阵地前方。童常标是倪映典的安徽同乡,李景濂又曾入同盟会,两人出面约倪映典洽商起义事宜。倪独自一人入清营,未料巡防营突然开火,倪映典中弹坠马,被童常标挟持,斩首级示于阵前。
失去总司令的革命军再也没有组织起有效的进攻,被清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依约起兵的各路民军虽与清军打得难分上下,但终因武器低劣、弹药不足,向石牌、东圃、白云山一带败走。战斗中阵亡的新军官兵达100多人,烈士遗骸被草草葬于牛王庙。各乡会党原拟同时发动,因闻新军已败,不得不暂停进行。
在符刚看来,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影响深远,不仅增强了革命党人开展武装斗争的信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而且证明了大力发动新军,使之成为革命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是大有可为的。
对此,革命党人姚雨平后来回忆说:“在新军起义前……革命党人只凭赤手空拳,充其量只凭民军、会党、绿林的一点力量,是无能为力的。新军起义后,观感为之一新,大大增强了革命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后,同盟会和其他革命组织加快了在新军内部开展革命活动的步伐,不仅在士兵中进行深入细致的革命宣传,而且建立了指挥机构和以标、营、队、排为单位的各级组织,为发动辛亥武昌起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平简介
倪映典生于1885年,字炳章,安徽合肥北乡吴店村人。自幼随父亲学医,庚子之后,弃医从军。1907年,密谋策划安庆起义,因事泄于1908年2月逃亡广州,加入同盟会和广州新军,积极发展组织,宣传革命。1910年2月12日,参与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却被敌方诱骗至清营谈判,遭清兵暗算身亡,年仅25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被追赠为陆军上将。
专家评说
天下己任 血荐轩辕
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天下己任 血荐轩辕
一位安徽合肥乡村的热血青年,南来广东领导轰轰烈烈的反清大举,仅这件事的本身,就足以说明倪映典“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与胆识。
倪映典自幼随父学医,庚子之变后,痛感国事危急,19岁加盟岳王会,寻机报国。22岁入新军第九镇炮兵任队官。在南京结识赵声、吴春阳、柏文蔚、冷遹,商讨革命行进。是年冬萍浏醴爆发起义,第九镇被派往萍乡弹压,倪密谋策应未果。次年,往安庆任新军炮队教练,后调任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炮兵营管带,与熊成基、冷遹、薛哲等志同道合。1907年,谋划安庆起义,事泄,于1908年2月辗转到广州,加入同盟会,在广州新军中积极发展组织,宣传革命。
倪映典长于辞令,善于鼓动,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史料编成“古仔”三十多章,向新军作声泪俱下之宣讲,以灌输民族精神。两三月内,新军中同盟会员增至三千余人。同盟会南方支部决定于1910年春发动新军起义,由于赵声被清廷解职,运动新军的重任由倪映典独撑。
格于形势,起义时间几经改变,面对新军士兵情绪高涨,起义已如箭在弦,倪映典当机立断,于2月12日上午赴燕塘炮一营,振臂高呼:“事急矣,我亲爱诸同志其速起!战亦死,不战亦死,誓与李贼同死!”集众三千,被拥戴为总司令,进发广州城。岂料误中奸计,倪映典被击伤坠马,随即遇害。起义顿时群龙无首,遂致失败。
一位25岁的身躯倒下了,却加速了辛亥革命高潮的掀起,功莫大焉!
旁边故事
幼儿园老师坚持扫墓十九载
庚戌新军首义诸烈士墓位于广州先烈中路的小山坡上,占地面积不大。与其为邻的是广州警备区幼儿园,老师们常把新军起义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组织孩子们来这里扫墓。”幼儿园园长何丽珠告诉记者,老师和孩子们会一起动手做好花圈,然后来到幼儿园旁的庚戌新军首义诸烈士墓墓碑前敬献,以表达自己的一份敬意。
在幼儿园工作了20多年的何丽珠说,“文革”期间,这个烈士墓曾被推平,1981年就地按原样重建,1983年被重新核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之后,当时幼儿园园方就提议每年到烈士墓扫墓,不仅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还能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已坚持扫墓十九载了。虽然孩子们还很小,对于长眠于此的辛亥革命先贤们的英勇事迹,他们知道得还不多,但相信这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