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基三井喷油
资讯
资讯 > 正文

松基三井喷油

原标题:松基三井喷油

松基三井被确定为最年轻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松基三井

于晓莹杨满良

松基三井坐落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永胜村(现永跃村)旁,1959年9月26日喜喷工业油流,不但打开了大庆油田神秘地宫的大门,喷出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石油城——大庆市,还使中国石油工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彻底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这口油田发现井之所以当年那样牵扯着亿万人民的心,是因为人类自进入工业社会后,石油已经成了各国的主要战略物资,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尤其是“二战”后,石油更是身价倍增。可与中国经济发展不适应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一些地质学家们一直断言,中国是个贫油的国家。其主要理论依据:只有海相沉积才能形成石油。而幅员辽阔的中国大陆海相沉积面积很小。在这一理论的束缚下,过去的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一直非常缓慢。从1904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的40多年时间里,旧中国累计生产原油仅有278.5万吨,平均年产石油6.7万吨。而这期间进口的“洋油”却达2800万吨,是自产石油的10倍多。新中国成立后,即将在东方崛起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一顶贫油帽子戴在中国人的头上,压得中华儿女几乎喘不过气来。

最早提出这个论点的是美国的两个地质学家。1913至1915年,美国纽约美孚石油公司组织了一个石油调查团到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负责人克拉普和富勒组成6个分队分别到我国各地,其中一个队在内蒙和东北地区调查。结束调查的10年后(1926年11月),他们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报上正式发表了评价,题为《中国东北部含油远景》,摘要中说,中国东北部(内蒙、华北和东北)的绝大部分是不可能有石油的。另一个地质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也到中国做了石油资源调查。他在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中阐述:“中国东北地区也和华北一样,不会含有大量石油”。这些美国地质学家认为中国“贫油”的论点当时在中国影响很大,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石油地质学家的手脚。50年代,刚刚成立的共和国处在贫油警戒线上。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新兴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包括千家万户百姓的煤油灯都焦急地等待着石油。而50年代我国石油的基础,虽不是彻头彻尾的“一张白纸”,但建国初期,全国也只有玉门老君庙等三个小油田以及四川圣灯山、石油沟两个小气田。

1958年9月,松辽石油勘探局破天荒地提出在肇州县“大同镇电法隆起”上安置“松基三井”的井位,它的具体地点就是现高台子镇旁一个名叫勇跃村的小村庄。钻井队于1959年4月11日在那里开钻,从井深1050米处开始,连续在6个井段取出粉砂岩和细砂岩岩芯,每一个岩层都见到了油浸和含油现象。在场和赶来的专家经过认真的研究,果断地决定用原钻试油。到1959年9月26日下午4时,只听地质师张文昭一声令下:“开阀放油……”“哗……”油管里顿时发出了巨大的呼啸声,在井底强大的压力下,一条棕褐色的油龙喷射而出。

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中国的石油工业也从此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1959年松基三井喷油后不久,为使油井能得到很好保护,人们在井的南侧修建了一座用水泥垒就的“松基三完钻喷油纪念碑”。1986年该井被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保护单位。到1988年封井停产时,它共为国家贡献了1.0088万吨原油。

现在的松基三井纪念碑位于第五采油厂,是为纪念大庆油田发现30周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于1989年9月26日重新建成的。

1999年,国务院发布通知,把松基三井确定为最年轻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象征着大庆油田的辉煌是从这个原点闪射出光芒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