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于2008年3月24 日推出的惟一的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开播三年来赢得观众普遍好评,影响力、收视率不断上升,除了受益于其形式、内容、主持人等因素,节目选题也值得关注。
选题,对于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2010年全年《新闻1+1》节目样本的分析,探究其选题的主要内容,总结其特点及成因。
一、 《新闻1+1》选题特点
《新闻1+1》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作跟进评论,向受众传递新闻事件背后的内容。
(一)节目选题类型特点
1.立足社会民生,以国内新闻为主
我们按节目内容将其选题类型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法制、文教、国际等。通过统计,可以发现,社会类选题明显占较大比重,文教、国际类选题则占较少比重。(见表1)
表1显示,接近一半的选题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凸显了节目的人文关怀。如节目中多次报道食品卫生安全以及事故灾难这种社会民生问题,仅3月份就出现5次。例如,2010年3月24日播出的《地沟油:依然在“地下”?》,讲述了很多黑心厂生产地沟油,然后以比平常价便宜的价格卖到餐馆里,这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多年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制止,反而愈演愈烈,不仅影响市场秩序,而且危害社会,呼吁职能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再如3月26日播出的《我的餐盒谁“做主”》,揭露一次性餐盒不合格的黑幕。节目法制类选题占到五分之一以上,政治类、经济类选题也达到百分之十之多,国际性选题只占了2.43%。2010年一共播出227期节目,国际性选题的节目只出现5次,分别是4月22日的《一个人和一个国家》、 5月25日的《中美:是对话,不是谈判!》、6月11日的《有的人过年,有的人过日子》、8月18日的《超级病菌的警告》和8月24日的《同胞 喋血马尼拉!》,即使这几档节目也多与中国有关。由此可见,《新闻1+1》的选题主要偏向国内,国际新闻少之又少。
2.解读突发事件,评析社会热点
《新闻1+1》评析社会热点,解读突发事件的选题占得比重最多,为60.68%。(见表2)
社会热点是指与人民利益和现实生活相贴近的问题,突发事件则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等。节目中出现较为频繁的热点问题有房价、食品、拆迁、教育、安全等。2010年,几乎月月都要提到跟房子有关的事情。如:一月份的《房市:“火”从何来?》,提到房地产市场的红火态势,房子多了,可是房价没有降下来。二月份的《海南:不是国际房地产岛》,指出有很多本地和外地人到海南购房,使得海南的房子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三月份《房地产:有法办?没法办?》,五月份的《房价:限购令,“降压灵”》,说的是,由于房价的上涨,很多老百姓买不起房。这种情况促使政府采取措施,出台限购令等法规。七月份的《房租,又一个“绿豆”?》,讲述买房贵,租房也贵,涨幅由10%、20%,到50%,百分数越来越大,房租越涨越高,许多在外打工的毕业大学生一个月的工资几乎都花在房租上,不堪重负。再如有关食品的话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毒的豇豆》、《地沟油:依然在“地下”》等内容,以及涉及拆迁的《“拆迁条例”被拆除!》、《说了“拆错了”,就对了吗?》、《被强拆的“千年粮仓”!》等等,一系列节目都充分说明,社会热点是《新闻1+1》十分关注的重要选题。
再有,对突发事件的解读也是其选题的重要内容。如玉树地震发生后,《新闻1+1》在一周之内连续推出了四期《玉树地震大救援》及《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共五档节目,对地震发生以后党和政府采取积极救援措施进行了全面解读,对受众了解灾区情况起到了较好作用。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新闻1+1》连续多日推出了《支援舟曲,支援舟曲》的系列报道,对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和救援工作作了比较权威的解读。
(二)节目选题来源特点
《新闻1+1》的选题来源有以下几种:
1.源于生活事件。如1月13日的《自行车:如何自行?》,广州市市长收到市民送来的自行车,以委婉的方式向市长反应自行车停车的不便。节目围绕这一事件展开评论,分析造成自行车停车难的原因。
2.来自政府文件。如 10月1 4日的《“新政”下的“限购令”》,指出由于房价不断攀升,政府采取“限购令”,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一期评论的内容就是“限购令”的颁布。
3.源自有重要意义的日子。 5月12日的《找回逝去的爱!》,正值汶川地震2周年,节目播放了灾后重建的百姓生活,介绍了很多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家庭重新组合后又诞生了新的生命,找回了失去的爱。
4.来自网络媒体。网络与《新闻1+1》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管是《新闻1+1》的选题来源,还是在节目中出现的各种资料,都离不开网络。如,2010年11月25日的《整容行业须“整容”!》,超女王贝整形出现意外不幸身亡,这则消息在微博上一经传播就引发社会大讨论。《新闻1+1》就这一事件进行了解读。节目中播放当地公安部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关于王贝死因的言论。3月15日的《日记内外》,题材也出自网络。网上“日记门”,披露了日记主人某局长收受贿赂、贪污腐败的丑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电视媒体的内容,成为其选题的重要来源。
(三)节目选题标准特点
1.与群众的利益相贴近,关注民生
《新闻1+1》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解读社会热点,分析产生原因,探求相关对策,把关心群众疾苦和需求贯穿于整个选题过程中。 如节目中多次出现的“民生价格”、“食品和生命安全问题”、“医疗”、“腐败”等词汇,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
2.追求时效的同时,注重深度思考
《新闻1+1》的选题时效性很强,大部分选题涉及到的事件都是近几天发生的,甚至是当天发生的。节目在追求时效的同时,注重深度思考,解读事件不忘提出自己的观点。节目在反映问题时,以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一一解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如2010年11月25日的《整容行业须“整容”!》,除了探讨王贝的死因,还对王贝之死折射出的整个整容行业的现状加以分析,指出其监督体系存在的漏洞。时隔两天,节目又继续跟进,播出了《王贝之死:私了,公难了!》,进一步分析王贝事件的处理结果。
二、《新闻1+1》选题不足与建议
1.增加科教文类选题的比重
目前,《新闻1+1》科教文类特别是国际类选题占得比重太少,分别只有5.34﹪和2.43﹪。因此, 《新闻1+1》在做好其他类型选题的同时,应该多做一些关于科教文和国际类的选题,使节目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引导的面更加宽广。
2.充分发挥舆论监督职能
《新闻1+1》在涉及一些案件报道时,评论的焦点大多放在其产生的原因、监督体制的缺失上,少有进一步的溯根求源,进行问责。适当的问责,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如2010年8月3日播出的《农村扫黑:斩草,除根!》,报道了两个村委会主任因涉黑而被拘捕。节目围绕这一事件展开,对两人为什么能当上村委会主任、村民为什么不敢说出来等问题,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责任追问。其实,节目完全可以对这类案件做一些深层原因剖析,以深化报道。
3.增强深度评论提升影响力
深度评析是评论节目的精髓,但深度评论需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也是评论节目制作中的难点。《新闻1+1》的有些报道,感觉选题不错但评论不疼不痒;当然,直播也加大了评论的难度。因此,要想使节目选题长期保持独到的思想性、观点性和深刻性,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另外,能否长期保持第一手信源的获得、选题的深入挖掘,也是《新闻1+1》节目面临的考验。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