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西南第一广场”之称的天府广场,花团锦簇,游人如织。东西南三面现代化高楼林立,唯有北端我们习惯称作“展览馆”的建筑还基本保持着当年建成时的模样,“四川科技馆”的新招牌让这座大楼透出时代的气息。
在成都生活的人没有几个没去过天府广场,去过的人恐怕也没有谁会不记得位于成都市正中心的那座建筑。从西南重要的展览中心“四川省展览馆”到“四川科技馆”,它给成都人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
天府广场北端和科技馆
曾是“皇城”和“皇城坝”
天府广场的所在地历史悠久。
1371年,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被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和“皇城坝”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端和科技馆一带。
1655年,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民国时期,“贡院”虽先后被用作军政府、学校和其他民政办事机构,其建筑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习惯称之为“皇城”。
每天2000人义务劳动
修建毛主席雕像和展览馆
1968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在市中心广场启动修建毛主席雕像和展览馆的工程,平均每天有2000人在现场义务劳动。
虽然这座建筑的诞生,刻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不过,为了让城市有一座标志性的建筑,人们的建设热情不可磨灭。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光露(笔名郑光路)一篇反映这座建筑的修建纪实中提到:“(修建)主要由建工部一局所属101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六公司、一公司、木材厂等单位。浩浩荡荡的施工大军星夜赶来了。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机关干部、白发苍苍的老人、七八岁的红小兵……兴高采烈地涌向工地。”
文章描写的建设场景中,学生、工人、市民,纷纷来到府南河搬运卵石或到工地劳动,浩浩荡荡。宜宾地区为参与建设,献上了珍贵的楠木和白果木;宝兴县把开采出来的大理石,专门筑路运到云南去打磨,而后经成昆线运回成都。据统计,当时参加义务劳动的单位就有710个。
毛主席雕像基座
高7.1米象征党的生日
这个号称“四川建筑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展览馆在1969年10月前落成,成为我省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主要阵地。展馆由主体展馆、检阅台、毛主席石雕像3大部分组成,鸟瞰平面布局,展馆与两侧建筑相映,状若忠字平面。毛主席石雕像采用汉白玉石材,像高12.26米,象征毛主席生日;基座采用红花岗石贴面,高7.1米,象征党的生日:围绕雕像的观礼台高8.1米,象征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日。
1976年,建筑更名为四川省展览馆。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主楼面积为3万平方米。作为当时西南乃至西部最大的一个“展览馆”,更是被列为参观的重要场所。
展览馆转型科技馆
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改革开放的春风扑面而来,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党的领导下,展览馆迈出了市场化步伐,实现了自收自支,借助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其主楼层高和当时堪称一流的展场环境,在成都的会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展览展销活动中心之一。随着办展水平与参展客商层次的迅速提高,其影响所及,已引起国际展览界同仁的关注。
真正的转身出现在2005年。
为了将我省绚丽多彩的巴蜀古代科技文化和现代航天、电子、生物、冶金、农业等高新技术及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科技充分展现在公众面前,2005年,作为四川省确定的“十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四川省展览馆谋划转型,筹建四川科技馆。
自2006年11月开馆至今,已有46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其中70%左右是青少年。仅以2010年为例,四川科技馆共接待观众115万人次,连续4年保持年均观众超百万,居全国前四位。这里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水利、航空航天、数学、力学、声光电,20个展厅规模已经名列全国前五位,展品多达600多件,进入全国前三。
牟文虎是四川科技馆的馆长,他深知,在这个城市的规划里,毗邻省图书馆、省美术馆、成都市博物馆,四川科技馆是城市中心“馆落群”中必不可少的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
百姓故事
为逛遍科技馆 孩子们宁可啃面包
科技馆里,牟文虎最常看到的是孩子们如饥似渴地穿梭于楼层间兴奋的脸庞,为了逛遍科技馆,他们常常中午只啃个面包或者吃碗方便面,求知的欲望十分迫切。变脸机器人、机器人乐队现场演奏、互动力学游乐园……寓教于乐让四川科技馆成为成都及周边地区青少年最受欢迎的假期去处之一。
科技日新月异,如今,四川科技馆还被搬到网上,除了将科技馆现有600多件展品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拓展的相关知识链接放在网站上便于观众自主学习外,点击四川数字科技馆,还能看到用三维动画和图片等展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形象地对外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和精湛的水文化。
高大爷爱上身边的“科普专家”
除了青少年科普功能,四川科技馆每年的临时展览成了市民科普生活的一大补充。如今已经开讲110多期的“天府科普大讲堂” 已经形成核心科普平台效应,同时也成为市民生活中一个重要元素。
市民高大爷去年刚刚退休。一直对科学知识非常有兴趣的他有一天散步来到科技馆门前,只见门口赫然立着“核辐射科普展”的牌子,进去逛了一圈后发现“见识大长”,回去以后跟街坊邻居再谈论到该话题时,他有了更多、更科学的见解。
据悉,科技馆像这样具有贴近性的免费临时展览每年都有很多次,仅去年就有35个。人气很旺,相应的科普效果也十分明显。从那以后,高大爷爱上了身边的这个“科普专家”,成了科技馆的常客,除了观看临时展览,科技馆举办的“天府科普大讲堂”他几乎一堂不落,这项在科技馆固定的公益活动由于话题多涉及健康主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等知识,吸引了包括高大爷在内的不少中老年市民参与。高大爷笑称,以前缺失的科普教育,退休后通过身边的“科普专家”补回来了。
链接
位于成都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四川科技馆(原四川省展览馆),于1969年10月建成,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主楼面积为3万平方米。作为当时西南乃至西部最大的一个“展览馆”,被作为布展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中央商务区(CBD)规划的需要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展览馆逐步淡出会展市场。2005年初,展览馆改建科技馆工程动工。2006年,改建后的四川科技馆成为我省“十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按照“国内一流、西部领先、四川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建馆和运行宗旨,自2006年11月开馆至今,四川科技馆已经迎来460多万人次观众,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