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的舍得智慧:优秀的作品唯有关注内心、传达生活
资讯
资讯 > 正文

梁鸿的舍得智慧:优秀的作品唯有关注内心、传达生活

自动播放

什么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击穿人性后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还是通过创作者张扬个性给世人留下的唯美瞬间?很多人写作偏向于反映社会问题,有时甚至为了博得关注刻意将作品“深刻化”;还有些作者一味地专注自身的感受,将自己与社会割裂开来、追求所谓的“个性”。在作家梁鸿看来,这两种观念都是有失偏颇的,她认为:“好的作品是通向各个方向的,没有题材的优劣高低之分,最重要的是关注内心最深远的东西、保持生活对你的撞击。”这是梁鸿的一家之言?还是她作为一名作家切身的创作体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梁鸿近日做客由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思想派强IP《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讲述她在多年创作之路上的取舍之道。

多年以来,梁鸿坚信创作来源于生活实感,坚持“靠直觉写作”,父亲的去世激发了她一直以来对乡土文学的研究愿望,正如她的作品《梁光正的光》就是以其父亲为原型创作的。她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她坚持农民形象是“去符号化”的,把农民“还原为人”,让笔下人物的一切行为都是值得人去思考的、有价值的。依循本心和直觉,不计较得失收获,这是梁鸿创作之路上的舍得之道。

尽管这样的创作思路并不主流,但这确实源于伴随她创作始终的“矛盾和挣扎”。她享受着必将永恒存在于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说你的矛盾与挣扎没有了,你很满足于你的生活、社会和时代,那么创作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矛盾和挣扎,促进了梁鸿的写作,她也通过写作“记录历史,对抗遗忘”。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创作本心,梁鸿才能回到故乡梁庄,跟梁庄人一块吃、一块住、一块聊天,真实体验他们的生活场景,创作出一部既写实又“饱含个人视角与情感”的优秀作品,将现实中的农村场景展现在大家面前,但却引导着作者向更深更远的方向思考。

正是抱着这种非功利的想法,梁鸿的无心插柳之作引来了很多读者的共鸣。一部真诚、充满情感的作品确实会触动很多人内心积蓄已久的那种情绪,这是对写作者最大的鼓励。同时,她也对此“诚惶诚恐”,她希望自己能透过掌声看清真实的自己,反思自己,这样才能在创作之路上继续前行。能够这样理性地审视自己,也正体现了梁鸿在经历巨大成功后仍坚持本心的不易。梁鸿凭着自己对生活和内心的真实体悟赢得了读者的关注,坚守和收获之间,尽显梁鸿的舍得智慧。

在她看来,好的作品是通向各个方向的,没有题材好坏之分,只要是关注内心世界,传达生活实感的作品,都饱含了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和对文学的认知,都是对生活最最真实的、实在的体验。作家是个复杂的职业,既要内心专注小处的自我、情感,又要心怀宽广:“一个作家的内心有多大一定会在作品里体现出来,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宽广。”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写。

梁鸿多年来一直生活于相对纯粹的校园之中,这对她的创作有什么积极影响?她曾经的故乡生活对她的写作之路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她又是怎样界定报告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的区别的?敬请关注《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聆听梁鸿讲述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这一过程中她又经历了哪些难言的取舍。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