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物|山东琴书演员刘士福: 宁弃“包袱”不要低俗
刘士福,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每年基层演出超过200场,代表作品《人祸》《罪责难逃》《苦乐娘亲》《喜事多多》《会亲家》《姜子牙卖面》等,曾获群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泰山文艺奖等。
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活动,日前在天津举行,在展演周开幕式上,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刘士福创作演出的山东琴书《苦乐娘亲》,赢得满堂喝彩。6月28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刘士福说:“这个节目在参加全国展演前,已经演了十几年唱过一千多场。来自老百姓,唱老百姓的事儿,让老百姓感同身受,这样的节目才是好节目。”
说方言土语,道家长里短
“说的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失去有处找,光阴一去无处寻……”这是刘士福演唱的《苦乐娘亲》的部分台词。刘士福演唱的山东琴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扑面而来的浓郁乡土气息,鲁西南方言配上极具地方特色的山东琴书,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苦乐娘亲》是刘士福多年前创作演出的山东琴书段子,上过全国比赛的舞台,在基层演出超过一千场,获得过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山东省曲艺比赛表演一等奖、泰山文艺奖二等奖等多项大奖,深受观众喜爱。每每这个山东琴书段子演出,台下的观众一会儿笑得前仰后合,一会儿眼睛湿润,刘士福说:“说方言土语,道家长里短,山东琴书作为地方戏应该唱进老百姓的心坎里,不仅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讲述的事情也得是老百姓关心的。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山东琴书的独特魅力之一。”
《苦乐娘亲》只是刘士福现实题材山东琴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刘士福每年参加的超过200场的演出里,不仅有传统段子,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山东琴书作品成为主流。《苦乐娘亲》这类作品的内容来自刘士福与百姓交往时了解到的老年人的现实生活状况,通过讲述老年人的不容易,润物细无声地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逆行的、喝醉的,看见红灯不停的……”这些风趣、接地气的唱词,来自刘士福的山东琴书《文明济宁州》,这样的素材,来自刘士福平时走着上下班所得,“走着方便观察街上的鲜活素材,也是迸发创作灵感的黄金时期。”在平日的上下班路上,刘士福特别关注街头巷尾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所以在唱词中,我会唱出‘逆行的、喝醉的,看见红灯不停的’,或者是‘偷羊的、偷牛的,偷往宾馆安摄像头的’这些内容。”刘士福说,这些都来自平日里的生活细节,有的还是在新闻中看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我把这些不文明行为,都融入到了创作当中。”
刘士福创作的最新现实题材山东琴书叫《退彩礼》,通过未过门的儿媳妇退彩礼这样的故事,抨击了高价彩礼现象,提倡文明婚嫁新风尚。刘士福说,之所以创作这样的节目,也源于自己在老百姓中间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这个节目中提到的六万六代表六六大顺,八万八代表发发发,十万一代表万里挑一,都来自于现实。”
唱了40年,深知书力似牛力
刘士福说,最新的山东琴书《退彩礼》已经演了几十场,反响很热烈,该节目语言接地气,包袱啪啪响,每次在广场演出,观众都冲着刘士福和这个节目来,不返场都下不来,“一个节目好不好,观众是不是主动离场是个标准。节目不好看,观众要走,你拉都拉不住。你唱的琴书好听,观众拉都拉不走。艺人们有个说法,书力大似牛力,是讲说书的魅力,是几头牛都拉不走的。”
刘士福说,自己理解“书力大似牛力”这个道理,来自40多年的山东琴书人生。在山东琴书发源地鲁西南长大的刘士福,是济宁市金乡县马庙镇北周刘庄村人,从10岁起与山东琴书结下不解之缘,“那时候每到逢年过节、收割麦子的季节,就会有到村子里唱琴书的民间艺人,随处找块空地一唱就是一天。村民喜欢听,也常常跟着学,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些唱琴书的‘玩友’,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玩友’,算是爱好者吧。”刘士福说。
刘士福15岁那年,有一天,琴书艺人朱何堂到北周刘庄村表演,有人无意中提到村里有个孩子唱琴书唱得不错,朱何堂本身也想收徒弟,便委托村民将刘士福带过来唱两嗓子,刘士福笑着说:“我唱完后,师父觉得我是那块料。”从此以后,刘士福正式踏上职业说书艺人之路,跟着师父走江湖。两年后,刘士福又跟随坠子艺人王朝会演出学习。
从一开始的给师父垫场唱小段,到逐渐能够唱大书,刘士福经历了三四年的时间。每每听到“这个小孩唱的不错”时,刘士福心里都美滋滋的,而表演时没有村民离场,在他看来就是最大的认可,“这个时候特别高兴,之后就更有上进心了。”刘士福爽朗地说。
十九岁时,刘士福开始独挑大梁唱山东琴书,《杨门女将》《包公案》《姜子牙卖面》《许仙借伞》《草船借箭》……这些传统的琴书曲目,刘士福张口就来。随后,刘士福结识了妻子高桂兰。高桂兰出身于琴书世家,琴拉得好、戏唱得也好,两人开始赶集赶会跑江湖,这一唱就是二十余年,演出足迹遍及鲁西南、苏北以及东北的佳木斯等地,“唱琴书的刘士福”,在鲁西南、苏北一带很有影响。
通俗不低俗是操守也是经验
2001年,刘士福的山东琴书作品《人祸》获得第十一届群星奖,2002年,刘士福调进济宁艺术团,也就是现在的济宁艺术剧院。
“作为民间艺人,心里应该明白什么叫‘艺术’,对得起这两个字,艺术不能低俗,低俗的内容走不长。”刘士福说,“通俗不低俗”不仅是一个艺人的操守,也是在演出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常年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你使出一个‘包袱’,观众笑了,你知道这个‘包袱’不错,可以继续用;你如果使了一个包袱,下面有观众害羞地一扭脸,这样的‘包袱’就是低俗的,是老百姓不能接受的,那下次就不要用了。”
刘士福说,“通俗不低俗”的原则,是通过自己和同行们数十年的演出取得的经验,“不管是对我的弟子,还有我身边的同行,我都经常说,曲艺演出抖包袱不可以拿残疾人开玩笑,不可以拿人的生理缺陷找包袱,这样的‘包袱’宁可不要,也不要把演出弄得很低俗。”
对于传统曲艺包括山东琴书面临的一些困境,刘士福认为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琴书需要坠琴伴奏,坠琴难学,边弹边唱更难,演员需要有很高的天赋,“十年中个秀才,十年唱不出个戏来”,并且山东琴书需要男女搭档,两个好的演员凑到一起更是难上加难。再者,琴书的创作难,出个广为传唱的好本子不容易。另外就是文化传播手段增多,传统曲艺在市场上面临更多竞争。
不过刘士福对于山东琴书的前景还算乐观。2012年,刘士福成为山东琴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谓传承人,主要是担负着‘传’的任务。我愿意通过自己在观众中的号召力,吸引能唱、能拉的青年才俊进入这个行当,我现在几个徒弟都在逐步成长。另外就是多创新,有了好节目,琴书才能更有影响力,才能传承下去。”让刘士福高兴的是,自己的下一代和第三代也都非常喜欢山东琴书,“我的大儿子之前没有学习山东琴书,现在开始练坠琴。让我很欣慰的是,我两个五岁半的小孙女现在也喜欢唱琴书,回到家看两个娃娃唱琴书小段《说反话》,我太高兴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倪自放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