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2月25日报道: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原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袁雪芬因病于2011年2月19日14时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袁雪芬逝世后,中央领导同志以各种方式表示了慰问和哀悼。
今天,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袁雪芬同志”,横幅下方是袁雪芬的遗像,袁雪芬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上午10时许,俞正声、韩正、刘云耕、冯国勤、殷一璀、沈红光、屠光绍、杨振武、叶公琦等缓步来到袁雪芬遗体前肃立默哀、鞠躬,作最后送别,并与其家属一一握手,表示亲切慰问。
袁雪芬逝世后,送花圈、花篮或发唁电、唁函悼念的还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文化部、中共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曲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领导,上海市领导杨晓渡、丁薛祥、王培生、钟燕群、杨定华、吴汉民、沈晓明、钱景林,龚学平、蒋以任,老同志韩哲一、杨堤、陈铁迪、王力平、罗世谦等。许多喜欢袁雪芬越剧表演艺术的群众也自发前来。
袁雪芬,浙江嵊县人,1922年生。1933年入四季春科班学戏,1936年到杭州演出,同年初次到上海,参加灌制了女子越剧第一张唱片。1938年后一直在上海从事艺术活动,被誉为越剧“新后”。1942年起开始越剧改革,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建立了编、导、演、音、美的艺术机制;在表演上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开创一代先河。1943年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发展称越剧的主腔,并衍化出不同流派。其唱腔被称为“袁派”。1946年把《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1949年,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开国大典。1950年,创造了新的(男调)腔,并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1951年任刚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1978年,重新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85年担任名誉院长。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会主任。
袁雪芬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2003年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表演艺术成就奖”,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09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授予“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