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12月14日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并回答网民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提问时透露:“据我们了解,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审计制度,但是只有中国在搞经济责任审计。”(新华网北京)
“只有中国在搞经济责任审计”,孙宝厚此语一出,即刻成为媒体、特别是广大民众热议与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只有中国在搞经济责任审计?中国的审计历时27年,曾经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审计风暴”,其在赢得社会和民众的叫好和喝彩的同时,“审计风暴”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令人反思。
《当代中国研究》杂志主编程晓农博士说,从审计部门查出的人数和金额来看,中国的违规和贪腐已经是一个普遍问题。“同时连续多年审计,连续多年办案,问题仍然层出不穷,严重程度丝毫不降低,说明过去的审计和办案手段,并不足以遏制这种现象……”
中国为什么要搞经济责任审计?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人们不能发现:一些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依仗其特有的待遇、权力和影响,“皆尽其能”的从政府预算和投资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其无视发展大局、违背中央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膨胀”性地追求自身利益,一些部门和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和国企高官的不作为、胡作为、期权化、特权意识、政绩虚荣、作风浮夸等,给政府预算和投资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致使一些国家预算和投资不到位、被挪用、被滥用、被流失、被交易乃至被贪污,营造了腐败赖以滋生的土壤。只有“审”而无责任追究的单一审计,成为监督和问责的“软肋”。
由此,在审计不断的情况下,各类贪腐案件接连不断,损失浪费的资金令人触目惊心!其中,仅2005年全国就查出各类违规资金达2900亿元;1998年至2010年10月,审计查出全国领导干部中个人经济问题金额20多亿元,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684亿多元。贪腐案件涉及行业、领域广泛,贪腐形式“不拘一格”,不久前,审计查出56个中央部门报销虚假发票就是典型的一例。在已报销的近3万张可疑发票中,有1/6为虚假发票,骗报1.42亿元。其中8个部门本级和34个所属单位在无真实经济业务背景的情况下,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9700万元。
面对复杂而又严峻的腐败态势,经济责任审计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普遍而又有针对性的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1998年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领导干部共计41万多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38万多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3万多人,免职、降职、降级、撤职和其他处分共计1.81万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7200人。其中,一批高官被审计落马。截至2010年,全国共对53名省部长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仅2009年和2010年就达到37名。
经济责任审计,是打击和遏制官僚、腐败的又一利剑,其重在责任审查并通过责任制约和遏制权利的扩张,它与政治反腐相得益彰,其在反腐败方面的作用在不断放大。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说,“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是独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经常性审计,可以发现和纠正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避免问题的扩展和蔓延,从而清除腐败赖以滋生的土壤,遏制腐败行为。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具有法律和党纪、政纪的制约,特别是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使一面座拥“政治资本”、一面手握“经济大权”的领导干部,更加清楚的意识到责任审计的法律和党纪的“双重”约束,使其在履行经济责任、特别是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慎行手中的权力,自觉的对自己履行的经济责任的合规性和效果进行“政治”审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日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扩展了审计对象范围,涵盖省部级领导干部,将经济责任审计提升到政治责任层面,通过制度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强化了对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因为“省部级领导干部拥有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掌管着大量的国家资源,他们能否切实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凸现执政理念的提升和执政科学化水平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国情的特定需要,是推动廉洁执政的重要保障之一。虽然,经济责任审计的进程“步履蹒跚”,但它所释放的信号,依然坚定地透露出:中央政府要求“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必须贯彻中央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及立党为公的执政勇气和决心。
(责任编辑: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