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资讯
资讯 > 正文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1606年,葡萄牙人在亚洲迎来了让人厌烦的挑战者--荷兰人。后者在数年前,刚刚窃取了从欧洲远航至南洋地区的航线情报。随即发动阿姆斯特丹等地的资本家们投资,组建了后来声名远播的东印度公司。

当几支荷兰船队先后抵达马六甲和澳门附近,葡萄牙人才猛然察觉,他们在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

不一样的对手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小小的荷兰七省 是当时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


荷兰人同葡萄牙此前所有的海外对手都不一样。他们的本土在中世纪时,就已经成为了欧洲最重要的贸易经济区。其繁荣程度在近代开始后,甚至超过了原来更有实力的北意大利城市。哪怕是巅峰时期的葡萄牙船队,都需要将整船的东方货物,运到荷兰等地出售。因为荷兰与整个尼德兰地区,就是当时欧洲国际贸易的中心。

当荷兰将这种近代化资本力量,作为武器打向葡萄牙,巨大的威力便迅速迸发。那些加入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为公司迅速注入了大量资本。本着钱是自己的原则,公司也要尽可能挑选合适的人才,供职于最合适的岗位。从尼德兰的船长和水手,到德意志的雇佣兵或武器专家,应有尽有。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保存至今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1606年,由11艘远海武装商船组成的远征部队,就是荷兰制度优势的体现。他们的组建与维护费用,全部来自股东投资和社会招聘。指挥官科内利斯虽然在起航前隐瞒了船队的终极目标,却对于攻克葡萄牙控制下的马六甲城,信心满满。

由于葡萄牙在16世纪80年代被并入了西班牙人的联邦大帝国,所以进一步选择从东方的很多领域内撤离。表面上,他们还维持环印度洋-南洋的众多海外基地,却在实际上无法投入很多资源。不仅因为里斯本等地的造船基地要服务于西班牙人大西洋战略,国内的士兵也有不少被雇佣加入了西班牙陆军。加上巴西和非洲大片新领地的开拓,严重透支了有限的国内人力与物力。

同时,由于葡萄牙人在16世纪中前期的巨大成功,为他们自己在亚洲各地竖立了不少对手。尤其是在南洋地区的马六甲城,分别被南方的亚齐苏丹与北方的柔佛苏丹国所包夹。尤其是后者的王室,就是当年被葡萄牙人驱逐出马六甲的统治者后裔。很自然的成了荷兰人极力拉拢的对象。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17世纪初的葡属马六甲


马六甲之围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派往东方的荷兰盖伦帆船


这年5月,荷兰舰队就绕开了缺乏海上力量维护的马六甲城,在柔佛苏丹的领地登陆。科内利斯随即与苏丹展开联盟谈判,希望后者协助他一同进攻马六甲。

作为回报,荷兰人只需要保留在马六甲等地的贸易权,而不像葡萄牙人那样积极传播天主教信仰,甚至干预当地人的内部事务。双方一拍即合,并分别从陆上与海上发起了对马六甲的围攻。

然而,由于荷兰远征军的数量非常有限,只能在海军战舰帮助下去封锁城市周围的少量地方。所以,围攻战的主力就需要柔佛人来承担。但柔佛苏丹却对荷兰人有着很大疑虑。尤其是面对葡萄牙改造后的欧式要塞,就连荷兰人自己也没有强攻的把握。这与百年前葡萄牙人的坚决,有着很大反差。于是,在3个月的围攻后,马六甲城依然没有被拿下。荷兰人的部分船只则向北航行,准备拦截和捕捉那些落单的葡萄牙商船。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在马六甲城附近登陆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武装


8月14日,马六甲守军期盼的增援才从本土抵达印度的果阿。足足20艘来自本土船的船只,让葡萄牙的果阿总督阿方索·德卡斯特罗有了反击兵力。他亲自出马去给马六甲解围,并从船队中挑出了战斗力最强的9艘战舰。其中包括1000吨的旗舰康西卡奥号和3艘900吨级的大船。船队中其余的战舰,也大都在600-800吨之间。唯有1艘安东尼奥号是只有240吨的小船。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葡属果阿总督 卡斯特罗


相比之下,荷兰人最大的旗舰奥伦治号也仅有700吨的规模。同等级别的海船在远征军中还有2艘,其他的则在220-600吨之间不等。这也就意味着荷兰人在舰船火力方面处于劣势。同时,葡萄牙人的船会在坚固程度上更胜一筹。

两支舰队在马六甲海峡以北遭遇后,立即爆发了远距离炮战。但颠簸的海况让双方的命中率都非常的低。于是,卡斯特罗选择以退为进,率领全军向西航行。科内利斯则带着整个荷兰船队,顺势发起追击。因为他知道不解决敌人的海军,就不可能完成对马六甲的封锁。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1艘17世纪的葡萄牙盖伦帆船


激战拉奇多角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荷兰指挥官 科内利斯


8月16日,葡萄牙舰队在靠近拉奇多角的海域,返身迎战。整支舰队迅速展开成为一线的纵队,集中使用一侧的火炮进行猛烈射击。

这是近代葡萄牙海军开发的一种经典远距离交战手段。但主要用来对付数量庞大而质量堪忧的亚洲舰队。当对手也变成了训练有素的欧洲人时,远距离炮击便不足以解决问题。荷兰人也照葫芦画瓢,迅速将船队转为纵队,使用一侧的火炮还击。于是在之后的2天里,两支全部由当时最好的远洋帆船组成的舰队,在马六甲海峡上展开了平行追逐。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两支舰队在海上进行了2天的平行追逐


当然,这种早期战列线打法,很难取得一锤定音的效果。于是在8月18日,卡斯特罗利用短暂的上风优势,下令全军改变队形,发动了近距离攻击。这是西班牙海军在大西洋上的经典战术。利用大船的火炮和士兵数量优势,攻占或摧毁兵力不足的敌船。这一举动也让整个荷兰船队都如临大敌。他们纷纷选择调头,希望避开葡萄牙大船的锋芒,并在远距离内重组炮击纵队。

然而,320吨的荷兰战船拿骚号,没有及时收到旗手信号。结果,落在了荷兰舰队的最后面,并被600吨的圣科鲁兹号追上。科内利斯的旗舰奥伦治号,马上调头去解救自己的小兄弟。然而这个更为突然的机动,让奥伦治号自己和后面的米德尔堡号相撞。在荷兰人忙于将2艘船分开时,卡斯特罗的康西卡奥号也从另一侧追上了可怜的拿骚号。荷兰人的这艘小船在瞬间被两侧的葡萄牙舰炮打的千疮百孔。船员们只得立即跳上小船逃生。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葡萄牙战舰在质量上优于自己的荷兰对手


接着,葡萄牙战舰圣萨尔瓦多号已经杀到了奥伦治号附近。这个危险的举动迫使刚刚分开的2艘荷兰战船同时调头,将葡萄牙人反包围在彼此之间。而另1艘葡萄牙战舰奔驰号,也在差不多时间里接近了奥伦治号的另一侧。

于是4艘船在近距离内同时放下船锚,并向对方甩出了抓钩,爆发了惨烈的血拼。尤其是圣萨尔瓦多号与奥伦治号,都要同时面对船身两侧的敌人,受损严重。他们的激战又将附近的另1艘荷兰战舰与1艘葡萄牙战舰吸引过来,最终形成了6艘战舰聚集在一起的大混战。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混战中 双方的6艘船几乎同时纠缠在了一起


科内利斯知道荷兰的战船经不起这种残酷的消耗战。于是他第一个选择砍断锚绳,让奥伦治号迅速脱离战场。双方的其余战船也都意识到这种不要命行为的危险性。于是各自选择砍断锚绳与抓钩,准备脱离混乱的战场。但已经伤亡惨重的米德尔堡号和萨尔瓦多号,已经纠缠的难解难分。她们同时被纠缠在一块的第三艘葡萄牙船拖累,并在大火中开始下沉。

目睹此情此景,科内利斯主动提出休战。加上风向的改变,让荷兰人开始处于上风位置,更多的船开始朝着奥伦治号集中。这样他们便对冒进的几艘葡萄牙船有了数量优势。当然,鉴于己方的损失,他们还是丢下了半沉的米德尔堡号和被击败击毁的拿骚号,离开了交战水域。这样一来,葡萄牙人就获得了拉奇多角海战的胜利。而马六甲城的围困也被彻底解除。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描绘拉奇多角海战的插画


失去意义的胜利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单舰战斗力方面处于劣势


8月19日,荷兰的船队扯到了柔佛苏丹国境内。他们损失了2艘船和150名船员,柔佛人也在各种陆上的小规模冲突中,损失了数百人。对面的葡萄牙人也损失了2艘船,并在陆战与海战中一共战死了500人。

在确定荷兰人的军事水平后,柔佛苏丹终于下决心同他们联合反对马六甲的葡萄牙势力。受到损失的荷兰船队,也在当地休整了足足2个月之久。10月,他们突然重返马六甲,发现那里再次无舰队防御。在返回欧洲赴命前,科内利斯的舰队摧毁了留在当地的10艘葡萄牙商船。也算是为拉奇多角的撤退,挽回了颜面。至于在海战中逼走他的葡萄牙舰队,已经返回果阿。

拉奇多角之战:一场失去意义的海上大捷

葡萄牙人孱弱的兵力 根本无法应对荷兰人的连续进攻


葡萄牙人无疑赢得了拉奇多角海战的胜利,但他们的固有劣势,让这场胜利的意义被降到了最低。虽然荷兰人在远东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基地,却可以获得任何反葡萄牙势力的支持。葡萄牙人即便有舰队质量的优势,却还是抵不过由此带来的整体数量劣势。

当数量有限的葡萄牙船队在本土与海外领地之间不停奔波,荷兰商人们的船队则将开始源源不断的开向东方。他们既可以从大西洋进入印度洋,也可以绕过麦哲伦海峡走太平洋航线。而势单力薄的葡萄牙守军,就只能干等着敌人从两个方向上突然降临。拉奇多角海战前后的一系列危机,也是葡萄牙海上帝国衰退的缩影。(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