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办戏剧”未必刻板“粉丝戏剧”未必低俗
2015年03月07日 13:08
来源:羊城晚报
正当“官办戏剧”这一新名词被频频转发之时,“粉丝戏剧”这一新词也被媒体生产出来,与“官办戏剧”相映成趣。“粉丝戏剧”不是泛指走市场路线的戏剧,而是把已经拥有了庞大粉丝的作品,改编为戏剧,希望把粉丝们吸引进剧场。比较典型的有近期火热上演的粤剧《决战天策府》、话剧《鬼吹灯》,还有去年上演的越剧《甄嬛传》。这些新作的生命力尚待考验,但起码上演时,做到了只卖票、不送票。
原标题:“官办戏剧”未必刻板“粉丝戏剧”未必低俗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剧照
越剧《甄嬛传》,李旭丹饰甄嬛
粤剧《决战天策府》海报
台湾“汉唐乐府”《教坊记》剧照
台湾“汉唐乐府”《教坊记》剧照
白字戏《龙宫奇缘》在第十二届广东艺术节上受到欢迎
新编粤剧《海上生明月》,欧凯明饰张九龄
越剧《甄嬛传》剧照
粤剧《决战天策府》海报
话剧《鬼吹灯》剧照
早春的京城花枝吐露,代表委员们在两会畅所欲言。有代表提出,要改变文艺评奖“暗箱操作、利益交换”的乱象。
无独有偶,日前在网络上转发率颇高的《质疑“官办戏剧”》一文也指出,官艺“联盟”促就了“官办会演”的盛行,“参奖戏”造就了一批平庸的剧作家,滋生了评奖、买奖的腐败。
正当“官办戏剧”这一新名词被频频转发之时,“粉丝戏剧”这一新词也被媒体生产出来,与“官办戏剧”相映成趣。“粉丝戏剧”不是泛指走市场路线的戏剧,而是把已经拥有了庞大粉丝的作品,改编为戏剧,希望把粉丝们吸引进剧场。比较典型的有近期火热上演的粤剧《决战天策府》、话剧《鬼吹灯》,还有去年上演的越剧《甄嬛传》。这些新作的生命力尚待考验,但起码上演时,做到了只卖票、不送票。
“官办戏剧”与“粉丝戏剧”皆有争议,各有利弊,观众不妨各取所需。也许这两个新名词本身就不算一种分类。好戏就是好戏,又何须分类?
钟哲平
文艺评奖腐败引发公愤
新华社记者日前撰文《文艺圈不能沦为腐败滋生的“后花园”》,指出:“一面是玉石字画成了‘受贿清单’新‘宠’,助长隐形腐败歪风;一面是功力不足、笔墨欠佳的领导干部扎堆艺术协会,滋生更多权钱交易;文艺评奖‘暗箱操作、利益交换’的弊病,更被中央巡视组‘一针见血’指出……部分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文化界、文艺圈亟须防治‘雅腐’,不能沦为腐败滋生的‘后花园’。”
对于文艺评奖暗箱操作的现象,不久前在网络被频频转发的张新秋《质疑“官办戏剧”》一文,也给予了痛击。作者指出:“当今的中国戏曲艺术市场,已形成了从剧本创作、审查、演出、会演、评论、评奖、颁奖,直到连锁实惠等‘一条龙’式的‘官办’体制。古往今来,‘梨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涌进来这么多官员。各级戏曲院团要由具有相应官衔的官员管理和领导,演出剧目要由官员审定,重要的演出活动(如会演或出访),在介绍文字中都会有一长串随团官员的名单。与其他姊妹艺术(如电视剧)相比,舞台艺术是被‘管’得最严的一种。民族戏曲原本是门‘大众化’艺术,它生根于民间,繁茂于江湖,其内外质地都与广大老百姓血脉相连。虽然历史上也曾有个把皇族男女将它把玩于宫廷,花大本钱驯化了几通,但亦只局限于皇家禁苑一隅,与现在‘官办’的力度与广度,不可同日而语。‘官办’模式对戏曲艺术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垄断,人力、物力和长期积累的艺术财富尽在官员的掌控之中,在行政权力的强势操持下,必然能使戏曲在殿堂里热闹一时,推出一批新人新戏。但是,从宏观上看,这种‘官办’模式,更给戏曲事业埋下不少隐患,并已酿就了累累内伤。”
张新秋说:“本文初撰于2004年,后经多次增删,曾投寄于多家媒体,收到不少‘大作切中时弊、言之有物’之类的评语,但却都婉言拒发。五年后的今天,承蒙《中国剧本》、《时代演艺》将此修订稿全文发表,令人感佩,特向编辑先生们诚致谢忱。”
能允许不同的声音发出,文艺界似乎真的嗅到了早春的气息。此时在北京开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对文艺界的评奖乱象毫不客气地批评。
在《文艺圈不能沦为腐败滋生的“后花园”》中,就有三位代表委员的声音。
樊一平代表说:“目前,文化界‘以奖论英雄’现象十分突出和普遍,由此造成的买奖、跑奖腐败时有发生。”
刘慕仁委员说:“一些获奖作品公布后,不但没有得到业内的认可,连老百姓都感到荒诞可笑。如果是官员对评奖有过多干预,更严重影响了评奖的公正公平性。”
冯双白委员的观点是,评奖腐败的根源在于不正确的政绩观,国家级权威奖项成为地方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令地方千方百计跑奖、买奖。
除了滋生腐败,为赶艺术节而排戏,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向来持有这个观点。丁凡说:“如今我们的表演、评奖貌似很繁荣,月月有新戏。但繁荣背后,有几个戏是真正留得下来?有几个戏能千锤百炼成精品?有几个戏能成为演员的首本名戏?演完就放下,又去排新戏。拼场次、拼数量,这已经成为戏剧界巨大的浪费!排一场戏要多少人力物力啊!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我们打造精品。”
官办与市场,在好的作品面前并不矛盾
著名戏剧导演、广东省文艺研究所所长梅晓对于戏剧界这些以评奖、参赛为政绩的怪象也十分不满。梅晓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官方出品的文艺作品,往往急于指定,急于告诉,是戏剧怪胎。非艺术主导完成的作品,观众看了觉得上当,这是会败坏戏剧名声的!”
但是梅晓并不同意简单地把政府拨款或参与艺术节评奖的作品草率地归为“官办戏剧”。“这样归纳是不科学的。相对于体制而言,戏剧大致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虽然这样说也不严谨,但总比官办民办要好些。所谓‘官办戏剧’,准确说应该是官方投资。至于选什么题材,用什么艺术方式表现,都是有广泛空间的。不能说官办的就没有好戏,既符合主流思想,又受观众欢迎的佳作比比皆是。不管创作什么剧本,艺术家不能背离的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生活是压抑的,我们要通过艺术来思考文化、思考历史,这是文学的意义。再者,更不能说参加艺术节的就是‘官办戏剧’。有些剧目是先演了很多场才被选到艺术节,很有群众基础,很符合戏剧市场的规律。”
这种既获得专家评委好评,获奖无数,又得到观众认可的好戏,最好的例子就是先后出现在广东省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艺术节上的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和白字戏《龙宫奇缘》。
《龙宫奇缘》正是梅晓导演的作品。这个新编剧改编自马思聪芭蕾舞剧《晚霞》。是古老剧种的新尝试,情节浪漫,想象瑰丽。白字戏在海陆丰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村地区至今保存着全国少见的祭祀演剧生态。《龙宫奇缘》在艺术节上演之前,就已经在海陆丰地区演了上百场。在艺术节获奖后,更是村村争看《龙宫奇缘》。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团长余锦程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我们订单都接不过来。《龙宫奇缘》是神话剧,搭台很麻烦,我们不得不造了一套稍微简单一点的道具,方便下乡演出。”
比起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在广东省第十一届艺术节载誉而归的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更能体现“官方主旋律”了。故事讲述南宋名相文天祥在海丰地区抗元,后在五坡岭被执,忠心不改,气盖山河。这是一台“形象正面”的大戏,也是一台如今为数不多的,能令观众感动落泪的好戏。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编剧、著名戏剧家陈中秋对所谓“官办戏剧”的提法也不认同。陈中秋说:“我不太主张‘官办戏剧’与‘粉丝戏剧’的提法,大家都想争取更多观众与市场,只是每个剧目的选材和手法不同罢了。不管民营团还是国营团,大家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想尽量争取市场,争取观众。广东的戏剧市场在全国是很不错的,尤其是粤东粤西地区。现在全国戏剧市场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大城市里的年轻观众少,年轻人更喜欢看电影。每个剧种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争取观众。不管成不成功,人家起码在想办法。”
羊城晚报记者提到不同剧种近期的一些新戏,请陈中秋作评。如广州粤剧院上演的《海上生明月》,以张九龄修梅岭古道的故事表现当今反腐的主题;以网络小说改编的话剧《盗墓笔记》、《鬼吹灯》,还有去年上海越剧院上演的越剧《甄嬛传》。
陈中秋的见解相当开明,他笑着说:“我认为这几个戏仅从选材角度来说,方式是一样的。不管呈现官方反腐主流的张九龄,还是粉丝众多的甄嬛和盗墓者,都属于选取戏剧创作中的热点题材。张九龄是广东家喻户晓的人物,观众熟悉程度高,选取历史名人或小说、传说中的人物进行戏剧创作,是戏剧选材的传统。畅销小说或社会热点事件改编成戏剧的做法,也由来已久。二三十年代粤剧界薛马争雄,舞台大胆创新,上演的剧目选的都是当时热门的社会事件。现在戏剧界人都很着急,都很焦虑,就有这样那样的尝试。‘博出位’没有关系,真正留得下来,观众喜欢的,还是看演员水平,看剧目本身。我写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拿了很多奖,但我最高兴的不是获奖,而是主演文天祥的西秦戏吕维平团长告诉我,这个戏长演不衰,别人来订这个戏要加价!”
好戏与谁投资无关
《中国文化报》日前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粉丝戏剧”:别骂杀也别捧杀》,与老戏剧家陈中秋对于“粉丝戏剧”的开明不谋而合。作者罗群指出:“我们看待‘粉丝戏剧’时应该抱有平和的心态,为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而制作的作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这类作品通常更加‘接地气’,更能抒发年轻人的心声,艺术表达的方式和手法上更具时代感。更重要的是,这类作品通常大方地承认了艺术自古以来便有但今天从事所谓高雅艺术者未必愿意坦承的一些属性,即艺术不排斥供人娱乐的功用,艺术应该以适宜的方式为欣赏它的人服务。……如果说‘粉丝戏剧’应该自省的是如何让粉丝娱乐得高级,那么自我感觉过好的‘严肃’艺术家们则需要多看看‘粉丝戏剧’,时刻把受众放在心里。”
“粉丝戏剧”的概念是从话剧《盗墓笔记》开始的。制作方的想法是,选定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作品,改编成戏剧,哪怕只有1%的粉丝进入剧场,对于传统戏剧舞台来说也相当惊人。目前《盗墓笔记》的粉丝被称为“稻米”,全国有10万“稻米”入场看戏的话,就要演100场,票房根本不是问题。
粤剧《决战天策府》有着同样的创作思路,故事改编自网游,粉丝惊人。只要能吸引1%的粉丝,就足以制造剧场中的尖叫声。
越剧《甄嬛传》美人华服的效应是,让观众明白,要看真正的美女,还得看传统戏剧。
梅晓导演亦不认为“粉丝戏剧”就低人一等,他恰恰觉得现在的“粉丝戏剧”还不够粉丝。“真正的粉丝是追人的,不是追戏。就像现在粤剧的丁凡,越剧的茅威涛,总有些粉丝跟着,不管他们演什么都爱看。但是现在这样的戏剧明星还太少,粉丝还太少。”
事实上,“粉丝戏剧”不是现在才有,“官办戏剧”也是历史远久。“初为《霓裳》后《六幺》”,就是宫廷里的歌舞。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台湾“汉唐乐府”上演了大型唐朝宫廷乐舞《教坊记》,表现了天宝年间大唐梨园教坊里的故事,再现了瑰丽的大唐盛景。唐明皇爱看戏、演戏,被梨园奉为戏神。原址位于广州解放中路魁巷23号的外江梨园会馆内有嘉庆十年(1805年)立《重修会馆碑记》。《碑记》上清楚写着:“盖闻恩流东粤,唐创梨园,广寒传法,地降琼枝,至今千载……”据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介绍,每年的唐明皇诞,粤剧艺人都会挑选优秀的节目在梨园会馆演戏,敬奉唐明皇。没有唐明皇,就没有梨园。没有徽班进京为乾隆贺寿,就没有京剧的辉煌。至慈禧太后,更是“御制”剧本,相当于当时宫廷里的样板戏了。千百年来,宫廷教坊推动了戏剧的发展,民间艺术旺盛了艺术的生命力。
网罗天下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图片新闻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