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知青忆:春天双手满手血泡夏天双脚被粪汁沤烂


来源:光明网

春天,我们造林,带着冷饭腐乳上山,一天要挖几十个树洞,双手血泡叠血泡。夏天,我们养鱼,每天五点起床磨豆饼。

核心提示:春天,我们造林,带着冷饭腐乳上山,一天要挖几十个树洞,双手血泡叠血泡。夏天,我们养鱼,每天五点起床磨豆饼,然后划船去鱼塘投饵、施肥,双脚被豆汁和粪水都沤烂了。秋天,我们运肥,风餐露宿,手划着船往返几百里去县城挑粪。冬天,我们清塘,赤脚踩着薄冰下水,把所有的鱼塘都清理一遍,再撒石灰消毒。

知青插秧,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李明/自述,胡月华/整理,原题为:《在龙川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们眷恋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珍惜那煎熬生命的经历,体会那患难之交的友谊,牢记那生命与共的日子。”一位从嘉兴赶到淳安龙川湾的老知青感叹道。

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已是花甲之年的老知青们不辞辛苦,一路风尘赶到千岛湖,他们说:“是我们的知青情怀!”

上山下乡——文革中一段已远逝人们记忆的尘封历史。

而这些记忆,却可以在龙川湾找回很多,因为那里曾经留下了众多知青的印记,后经开发成了全国第一个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集住宿、餐饮、娱乐功能齐全的度假村。

本期,我们特邀了龙川湾当年二十四连的知青——李明,为我们讲述44年前的激情岁月……

21年前:今生今世再也不回龙川湾

龙川湾,座落在千岛湖西南湖区的龙川半岛腹地中。半个世纪前,为了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原来房屋错落、田地阡陌的村庄淹没在了万顷碧波之下。这里的村民都陆续被迁往了他乡。

随着水库的蓄水,龙川湾被淹成了一个半岛,三面环水,一面峭壁,几乎与外界隔阻。

文革狂潮中,数以千万的青年学生被历史的力量所驱动,奔向农村边疆,年轻的龙川湾,当年就是承载这一历史的热土之一。

1970年5月,龙川湾组建了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团二十四连,先后接纳了来自杭州、宁波、舟山、建德等地的知青130多名,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至今,我仍忘不了到龙川湾第一天的情景。那天中午,我们200多名知青分乘5艘轮船,从岭后码头缓缓开出,被送往各自的目的地。一路上,除了山水,根本看不到人烟。船越往里开,越显得荒凉。看到这样的情景,大家都禁不住哭开了。

轮船在一个个码头相继停靠,去其他连队的知青陆续下了船。最后船上还剩下我们15个知青到二十四连。天色全黑时,我们才到码头。跟着来接我们的老知青,懵里懵懂翻过一座土坝,再换乘小舢板,下船后,又一脚浅一脚深地走了很长的山路,才到达二十四连部。

连部十分简陋,只有两栋低矮的平房。在此,我们15人再次分开去了各个排。这才知道,我所要去的鱼种场,离这里还有十几里的水路和山路。当天晚上,我借宿在连部,想到自己将要在这样的地方待一辈子,一夜没有合眼,不停流淌的眼泪把枕巾都浸湿了。

第二天一早,我和另一位知青挑着铺盖翻山越岭,去了鱼种场,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涯。那一天,离我的十七岁生日还差两个月。

二十四连共有六个知青排,分散在九个点,每个点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一二三排是鱼场,四五六排是林场。

那时的龙川湾,交通极其偏僻,无论到哪里,都要划船再走上十几里山路,到离我们最近的姜家公社来回都要一天。那时候,我回宁波探亲,路上单程就要整整三天,遇上春节车票难买,四五天才到家是常事。

[责任编辑:蔡信]

标签:知青 文革 上山下乡 插队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